“国考”放榜!关于医护人员满意度,这项反差背后揭示...
2022-07-09 17:00
阅读:1764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2020年全国二三级公立医院成绩单公布!
7月6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2020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以下简称《二级通报》)和《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以下简称《三级通报》,引发广泛关注。两份文件分别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与2019年相比,新增考核医院143家,因合并、降级、撤销等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共48家;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约占当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总数的64%。与2019年相比,参加考核的医院数量增加398家,其中新增470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北、西藏等省份,因合并、升级、撤销等原因退出考核72家。总体来看,大部分国考指标持续向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三级公立医院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迈进,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医疗服务数量整体减少,但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仍有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在运营方面,两份文件数据显示,全国20个省份的三级医院医疗盈余为负,约四成二级医院出现亏损的情况下,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满意度79.71分,较2019年提高0.95分,在同级关系、发展晋升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在工作内容与环境、薪酬福利维度方面分数提升较快;医务人员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宁夏、湖南、浙江、福建、吉林;而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满意度为76.13分,与201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相比之下,医务人员在同级同事关系方面满意程度较高,在薪酬福利、工作内容与环境方面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对比两份文件我们不难看出,在人员结构问题上,三级医疗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三级通报》内容显示,在人员结构方面,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比例为17.86%,较2019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医护比为1:1.52,超过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要求(1:1.25);中医、儿科医师占比与2019年基本持平,麻醉、重症、病理医师占比较2019年有所提高。
《二级通报》内容显示,2020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医护比为1:1.56,较2019年有所提升,已达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达到1:1.25的目标要求。紧缺医师(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占比与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但仍有约一半医院未配备重症医师,约三成医院未配备病理医师。
可见,虽然医护比同比都有所提升并达到既定目标要求,但是在人员结构的优化上,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在特殊科室人员的配备上还有所欠缺。
业内人士表示,医生执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来源于薪酬制度的日渐提高,执业环境和工作强度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医护人员为防疫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疫情的出现也加重了诸如急诊、发热门诊等特殊科室的工作强度,如何优化人员结构,细化工作内容,保证医护人员的合理休息需求至关重要。
把钱花在“刀刃”上!让医护人员获得更好的职业培养?
《三级通报》内容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在当年总经费支出较2019年下降18.01%的情况下,医学人才培养经费支出总额与2019年基本持平。
同时,接受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培训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数为20.84万,占比33.63%,较2019年提高4.08个百分点。91.88%的医院有符合统计条件的考生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为73.89%,与2019年基本持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平均招录完成率,全科、儿科、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完成率均较2019年有显著提升。
而在《二级通报》中,内容显示,二级公立医院的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占比与201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但仍有约10%的医院无人才培养经费。可见在经费的分配上,二级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费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相关人士指出,如何让医护人员对职业有认同感,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建议各大医疗机构在经费分配上综合考虑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规划。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