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四川发生传入性口蹄疫疫情

四川发生传入性口蹄疫疫情

2013-01-08 10:15 阅读:349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网* 责任编辑:网络
[导读] 四川省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屠宰场从外地调入的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猪30头.当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1月7日,该起疫情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疫情.

    据农业部7日消息称1月5日,四川省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屠宰场从外地调入的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猪30头.当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1月7日,该起疫情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疫情.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防止技术规范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严密封锁疫区,加强消毒灭源和监测排查,对屠宰场124头病猪及同群猪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目前,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口蹄疫定义

    由口蹄疫病毒(FMDV)所致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以发热、口腔黏膜及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流行迅速,偶尔感染人,主要发生在与患畜密切接触的人员,多为亚临床感染.

    口蹄疫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表现各不相同

    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

    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口蹄疫的诊断要点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检测方法

    1.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疑似感染动物水疱皮或水疱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适用于口蹄疫病毒的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血清学试验 ,ELISA是目前检测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口蹄疫的应急要点


    发现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口腔、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有水疱和溃烂,出现流涎和跛行,应立即报告所在地区的兽医部门.

    与患病动物接触后出现眩晕、四肢和背部疼痛、胃肠痉挛、呕吐、咽喉疼、吞咽困难、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奶牛、奶羊患病,其乳汁不能食用.

    专家提示

    北京市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兽医部门定期为偶蹄动物接种疫苗.

    从外省市引进偶蹄动物时,必须查验检疫证明,必须隔离饲养至少两周,以确认动物是否健康.

    发现疑似口蹄疫疫情,须及时报告兽医部门.

    注意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动物.

    不从疫区引入偶蹄动物及其产品.

    口蹄疫不传播人

    尽管口蹄疫在偶蹄动物中可呈暴发流行,来势凶凶,但口蹄疫病毒一般不传染给人,不会在人群中流行.然而,有文献报告,口蹄疫的少数变种病毒亦可传染给人,主要是抵抗力弱的儿童,引起无症状感染或非特异性发热性疾病,对症治疗较快痊愈.但总体来说,该病毒对人类的健康危害不大,因此,人们对此病毒及其所致的口蹄疫无需紧张与恐慌.当然,年幼的儿童、体弱的老人应避免到患口蹄疫的畜牧场或农场、屠宰场,不进食患病动物的肉类及有关制品,如牛奶、奶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