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的马乐及其同事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叶黄素与玉米黄素补充剂或可改善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中央视网膜功能异常。研究结果在十月的《美国眼科杂志》上发表。
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给予早期AMD患者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补充剂48周,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其对于视网膜功能的影响,发现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补充剂引起N1、P1反应密度的明显增加。
108名早期AMD患者被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27人,共48周:
每天10mg叶黄素、
每天20mg叶黄素、
每天10mg叶黄素加10mg玉米黄素、
安慰剂组。
排除标准包括晚期AMD,不稳定的慢性疾病,其它眼部疾患如黄斑水肿、黄斑裂孔、中心浆液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
同时纳入36例年龄匹配的非AMD患者进行对照。在基线、24周、48周测量分析其与AMD患者的MfERG反应和黄斑色素光密度值。
治疗反应
24周,3个治疗组1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增加,但10mg叶黄素组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ANOVA方差分析表明20mg叶黄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增幅显著。
48周,1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平均增加为(P<0.05):
18.0±7.5 (10mg 叶黄素)
22.4±7.4(20mg叶黄素)
23.5±6.9(叶黄素和玉米黄素)
安慰剂组反应密度基本不变。
20mg叶黄素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组增幅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48周,2环N1、P1波反应密度在3个治疗组均有所增加,但仅20mg叶黄素组在组内差异的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并和安慰剂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在治疗组中,黄斑色素光密度值的变化和1、2环N1、P1波反应密度的变化呈现正相关。研究并未发现P1波峰潜伏期的显著变化,各环黄斑色素光密度值的改变和P1波峰潜伏期改变无相关性。
国外评论认为,由于这项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非常具体,尚无法推广到一般人群。另外即使黄斑光色素密度或者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所变化,要说明这些抗氧化剂在临床上确可影响疾病进程仍需要一个桥梁。
编译自:Lutein, Zeaxanthin Supplementation May Help Early AMD. Medscape. 10/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