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跑马圈地”式的医联体并保障医联体大医院的好医生下沉到基层医院?南京市近日正式***严格的考核标准——《南京市医联体建设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医联体建设真的能给予基层医院想要的未来吗?强制规定大医院医生下基层能解决基层长期人才匮乏问题吗?
《标准》明确,每年区**安排用于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专项经费不得低于400万元;核心医院对医联体内的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派驻至少1名临床医师,每周工作不少于3天,少1天就扣一分;各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进修、培训或参与病人下转前的查房,核心医院应免费安排;核心医院要为基层医疗机构保留足够的预约号源,做到应转尽转,患者转诊核心医院后全部接收安排,未及时安排的发现1例扣3分;核心医院至少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在建设周期内(3年)创成一个特色专科,重点建设康复、慢病诊疗等科室;社区居民对医联体工作满意度达不到90%时,每下降1%扣1分……
据悉,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次,考核得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将被取消医联体合作关系。
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不断推进自由执业或是允许大医院建立医联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使老百姓就近就医。但实际上,大医院积极组建医联体,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获得更多的病人资源。有文章曾表示,医联体的形成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像所有其他类似的实体一样,由于内部不可能真正实施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结果使各种矛盾无法消除,最终背离建立医联体的初衷。
此外,小编以为上述《标准》中“大医院医生下基层每周至少3天”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其实很难真正调动大医院医生的积极性。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何能使好医生愿意到基层服务才是关键。可以看看欧美等国家,大医院与小医院医生水平都差不多,挣得钱也差不多,没准小地方医生挣得钱还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