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当医生说“我不想干了”,怎么才能留住他

当医生说“我不想干了”,怎么才能留住他

2016-09-08 19:59 阅读:1995 来源:文化与健康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近日,在由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心身病学专业组、宣武心理咨询与治疗联盟主办的“后现代整合心理治疗实战工作坊”上,**知名心理专家杨明磊博士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什么是职业倦怠,特别针对医生群体所容易出现的职业倦怠作了解读和分析。他认

    编者的话

    近日,在由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心身病学专业组、宣武心理咨询与治疗联盟主办的“后现代整合心理治疗实战工作坊”上,**知名心理专家杨明磊博士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什么是职业倦怠,特别针对医生群体所容易出现的职业倦怠作了解读和分析。他认为,要解决医生群体的职业倦怠,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医生的价值感,而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发挥医务工作者“助人”的作用。

    **知名心理专家杨明磊博士

    1 “自己的累,没人在意”成为离职的一大心理诱因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冷漠了,请记得曾经也没人把我放在心上;如果有一天,我变得不在乎你了,请记得曾经也没人愿意尊重我的劳动;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对你微笑,请记得曾经也没人在乎我快乐不快乐。”这是一位医生在辞职时写下的一段话。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这段话背后反应的是一种职业倦怠现象。

    **知名心理专家杨明磊博士表示,职业倦怠在**被翻译成专业耗竭,它是一种内心被烧掉的感觉。职业倦怠的起点是:我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发展下去,就是潜在的自责。除了责怪自己,还有一点就是“自己的累,没人在意”.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热情——的消失。

    在杨明磊博士看来,越是从事助人的工作,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医务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助人的工作,所以,在医生群体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很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金声前不久在中国医师协会(2016)人文医学年会上提到,医务人员的这种职业倦怠,直接导致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下降,很多时候甚至是“心凉”.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魏镜教授曾表示,当医生处于“情感耗竭”的工作状态下,他们对待患者的热情度也会随之下降,临床差错出现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患者的满意度下降。

    职业倦怠所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离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据相关部门对4674名医护人员开展的调查显示,24.6%存在轻度倦怠,19.7%存在中度倦怠,0.4%达到重度倦怠。2014年1月10日,辽宁省医师协会公布的该省执业医师职业压力、职业风险、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现况调查报告显示,超半数医生缺乏工作成就感,四成医生有离职倾向。

    2 做事没热情,对人不如以前好了,要警惕可能是职业倦怠使然

    那么,怎样看出一个人是否陷入职业倦怠?杨明磊博士说,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是:当这个人回到家里看电视时,不停地换台,不管换到哪个台,都觉得没意思,提不起看的兴趣。此时,就要警惕可能出现职业倦怠了。他解释说,换台这个动作,意味着没什么东西能勾起你的兴趣了,没有什么事情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了。换台还可能传递出的一个信号就是,你不想让别人接近你,给自己创造一个孤独的环境。所以,换台,真正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内在热情的消失。

    职业倦怠另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对人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何以见得?杨明磊博士举了个例子:

    你在上班时,一位同事打电话来说要一份资料。你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说:“好的。”挂了电话,你立即把资料打印出来,装在一个信封里,然后亲自给同事送过去,顺便与同事聊了会儿天。你热心周到地完成了任务,自己也很快乐。

    有一天,当你比较忙的时候,又有同事打电话来向你要一份资料。你说“好的”,挂了电话,你把资料打印了出来,装在信封里,放在办公桌上,等着同事自己来取。你虽然也完成了任务,但你知道,自己对人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

    再有一天,你正忙着时,一位同事打电话来,还是找你要一份资料。你仍是说:“好的”.但挂了电话之后,你没有立即打印同事要的这份资料,而是忙着手头的事情。等同事过来了,你才说,“哦,你来了,我这就给您打印。”看起来,你也完成了任务,但你心理明白,你对人真的不如以前那么好了。

    在杨明磊博士看来,“对人没有以前那么好”,最大的伤害对象是自己。因为“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对人好的时候,往往自己会对自己责备,不那么喜欢自己。如果说别人对自己指责,骂自己,还可以还击,或者走开。但如果是自己骂自己,则是无处可逃,也无力还击。最后,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再发展下去,就可能抑郁了。”

    在医院里,常常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内心会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产生抑郁。杨明磊博士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不满”.他说,当一个人对别人好是自愿的,那么状态就很好;但如果对人好,是一种责任,那就会很累。对医务人员来说,恰恰是由于职业的原因,医师职业道德要求他不得不对患者好。当对患者好成为一种职责所在,对很多医务工作者而言,有时候成了一种不能承受之重。而当他发现自己做的并没有像所要求的那样时,就会对自己不那么喜欢了,就会自责,就会怀疑自己,职业倦怠也就出现了。

    3 开展爱心活动,能有效减缓核心员工的职业倦怠

    随着医院管理者关爱员工的意识提升,我们看到一些医院里开始建有健身运动的场所,有的还设立减压室、心理热线。杨明磊博士认为,这些措施或许对疏解职工的压力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解决职业倦怠未必有效。“一个人产生职业倦怠,其根源不是因为忙,不是因为压力大,而是因为心理很累。这种累不是简单地通过休息、运动就能解决的,也不是靠减压就能缓解的。”

    杨明磊博士强调说,“职业倦怠的核心是自责,是不以自己为荣,是没人在意”.对医生而言,这种自责可能源于没能医治好病人,源于因医学自身的有限性而产生的无力感。同时,他们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很多时候并不能被外人看见,甚至不被承认和尊重,导致他们体会不到工作的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解决医生群体的职业倦怠,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医生的价值感,荣耀自我。而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发挥医务工作者“助人”的作用。

    杨明磊博士介绍说,在组织里成立“爱心社团”,开展爱心活动,能有效减缓核心员工的职业倦怠。爱心活动的内容很多,包括去孤儿院看望、救助孤儿,或者帮助留守儿童圆梦,带他们去看看海等。对于医院而言,也需要通过成立这种“爱心社团”的组织,让医务人员重新看到自己的善良,重新喜欢自己的职业。

    他提到,在**,有一种“假”叫“志工假”.医院给职工放这个假,让职工去做义诊,或者去上门给老百姓进行健康家居装修方面的指导。医务人员通过这种助人的义务活动,发现自己的专业对人有用,能帮助到人,从而以自我为荣。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付出的天性。付出和接受就像一张CD的两面,如果不懂得接受,就不能懂得付出的完整意义。我们希望过一种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关系和环境,就必须去发现、唤醒自身隐藏的资源。一旦激活了这种资源,相关的一切也就同时被激活了。”在杨明磊博士看来,职业倦怠的解决之道正是通过激发人的付出天性,让人看到自己的好,从而激活其内在热情和能量。这正是后现代心理理论能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境的一大优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