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医生概念模糊
我们常说的基层医生指的是县乡村三级医疗网中的医生,更多时候指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其实,基层医生包括的人群很多,比如在县乡村从事诊疗活动的个体诊所、民营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机构等当中的医生,也属于基层医生。
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异较大,各地医生收入跟经济水平不同而参差不齐。同时,县级医疗机构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和收入差距也较为明显。所以,用一个笼统提法“中国基层医生”来衡量年薪有些不符实际。
国内医生准入条件大相径庭
虽然经过1999年《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统一了国内医师的准入机制,依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经注册就可以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但是各地医师的准入“门槛”依然参差不齐。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具备医师资格却学历、学医背景等大不相同者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同样是医师,有的人水平一般,有的人水平较高;有的人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有的人就是为了混日子。表现上看,医师准入让医师水平“同一起跑线”,实际上在基层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后来还搞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镇执业助理医师,更是让基层医生的标准“样样都有”.
当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依然还有一部分鱼目混珠的医生,他们不思进取,基本上保持原地不动,甚至有的人面对任何病人都是一个方法。这样的医生跟真正意义上的医生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资质不一,目的迥异,必然需求不同
《执业医师法》虽然让医师准入有一定改观,因其设定的准入条款和我国基层医生的准入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基层条件限制,不能留住人才等问题,基层医生的准入依然存在我行我素,一地一个样现象。
这种情况下,基层医生的资质大不相同,从没学历到中专生到本科生到学士到博士都有。甚至有的县级医院出现“人情化招进”的人才干了几十年还是一个主治医师职称,在工作岗位上几乎一无所获。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的医生就更为“一团乱”了。来路不一,必然目的各异,面对待遇问题必然各不相同。比如,卫生院门诊医生岗位,每月3000元工资,或许有才能的大学生、老专家之类医生会觉得“不够吃饭”,而那些长期在卫生院“混光阴”的医生则觉得已心满意足,“总比出去没人要,一分没有好。”这就是基层医疗市场的“内部问题”造就的后果。
固定经济数额来衡量我国基层医生尚早
“中国基层医生年薪16万”的数字来自于,“据卫计委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区的三口之家平均收入是65000人民币,北京市区的初级保健医生的平均收入达到2.5倍,也就是16万人民币了吗?可见,中国医生的价值被低估了!”当前,别说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县级医疗机构医生绝大多数年薪都达不到这样的数据。
面对基层医生“年薪16万设想”,好多基层医生网友坦言,“6万就足矣”.相反,好多三甲医院医生纷纷投了“不够”票。甚至有人直接问道,“基层医生,值得起那么多吗?”看来,用一个固定数额来衡量基层医生“年薪”尚早。一方面是我国基层医生准入还没有摆脱“我行我素,参差不齐”怪圈,另一方面是我国各种制度不能让基层医生“放开手脚”.
比如,人才准入性质,什么全民的,集体的,临聘的都有,总感觉一进医院工作就得三六九等,必须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医保制度设计助推医生“懒惰”,有的县级医疗机构外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不愁没病人,因为只要那儿才能报销医保金,那怕是作为“中转站式”的诊疗,都有诊疗不完的病患;社会市场让一些有才能医生“跳出体制”加入民营医院或单干个体诊所,据了解,有的县城诊所医生“年薪”超过百万;当然,还有职称制度、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等同样让基层医生“年薪”无法在“一条线上”.
所以,回答中国基层医生“年薪16万”这个问题,并非高低,而是相关部门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何让医生的价值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