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发展中旧的医学理论被推翻、新的知识被加入,新陈代谢永无止境这才是医学的精彩之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看病心得、医术的积累都是从患者的身上来的。对于医生而言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病人,不把自己想法和经验记下来以供日后参考,实在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这一点,我们得像医学家张孝骞学习。
张孝骞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临床医学家,他对我国消化病学有卓越的贡献。张孝骞行医生涯中非常注意随访病人,总结经验。他在查房时看到一些特殊或者疑难病例,常常会指出以前有过类似的病人,甚至能回忆起大概是哪一年、哪一个病房,哪位医生管过的病人。能够做到准确回忆这一点并不是因为张孝骞记性好,而是归功于他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病例小本陪伴张孝骞走过一生的行医之路。有这样一段话描写了张孝骞医生心中“小本”的重要性:失去这个小本,意味着切断了他通向病房的道路,意味着他同病房的分离,意味着他医学生涯的终止。
关于张孝骞的病例小本,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上世纪的30年代,马寅初的妻子难产大出血时得到张孝骞医生的全力救治,最终转危为安。30年后,马夫人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一感冒就休克。其他医生诊断后得出的结论是“肝炎”,而张孝骞首先想到的是马夫人曾经经历过难产大出血。因为产妇大出血会引起脑垂体坏死,进而导致闹脑垂体机能减退。因此造成了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不足和应激反应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一旦受到紧急感染就会发生休克。此外,马夫人还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血脂增加的状况。经病史和临床症状相结合分析,张孝骞最终做出结论:马夫人所患的不是肝炎,而是“席汉氏综合征”.
张孝骞的一生记录了五十六个病例小本,这些都是他自己身体力行写成的关于实践的书,翻开这些小本细细拜读,上面详细记录着患者的姓名、病历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即使晚年在自己右眼失明,左眼视力极其模糊的情况下张老依然坚持记录……对于他曾经治疗过的病人,再次治疗时,他一定要先查询这个病人的情况,结合病史进行诊疗。就是这些小本见证了一个医学大家是如何积累学识、丰富经验和锻炼自己身为医生敏锐的洞察力。
张孝骞临床工作非常注意随诊病人,总结经验教训。1985年7月6日,张孝骞在整理自己的病历小本时,再次提出对病例随诊的重要性:
星期六、上午晴、下午阴晴、夜雷阵雨。整日清理临床记录小本。一个最大的问题、所看的大多数病例看不出最后的或正确的诊断。这也反应我院多年来不重视随诊和尸体解剖。多数病例缺乏随诊,大夫们亦较少研究疾病的整体而多满足于看其横断面。这是不利于医学研究、也是不利于患者的。似已积重难返矣!
现在的临床医生积累不了经验,没有新的科研思路,只怕是少了张孝骞这样随时记笔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