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目前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患者看病也在大医院扎堆,于是造成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局面。近两年来,各地纷纷探索医联体模式,希望借此改变患者就医无序的现状。然而,医联体究竟能否如人所愿,担此重任?
所谓医联体就是由三级综合性医院带动二级及以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建立医联体的目的是想实现医联体内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受到各方赞誉,但是其真正起到的作用又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大医院为什么乐意建设医联体。虽然有的地方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是为了达到分级分段诊疗,改变患者就诊流程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建立医联体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医疗资源。目前国家三令五申要限制大医院的扩张。不能新建医院了,怎么办?医联体就成了大医院变相的扩张手段,这是目前大医院很愿意举办医联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大医院集团化,基层医疗机构不是被帮扶带动,医疗能力提升,而是被抽空,被垄断,资源两极分化加重。
再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地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存在差异,各医院之间的水平和文化也有差异,这些都暂且不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还是存在巨大差别,从医生资源到药品和医疗设备。虽然,一些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回到社区坐诊,但比起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调查显示,一半的被调查者患上小病会首选社区医院就诊,近四成患者仍然会选择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而在这些去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中,近三成对医生不满意。所以,医联体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资源共享。
即便是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大医院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将患者资源拱手相让给基层医院。从整个医疗链来看,医联体受益最多的是三级医院,而损失最多的是二级医院;从一个治疗周期来看,主要的费用支出在前期的检查、手术和治疗,后期所谓的延续性和康复性治疗对医院来说没有多大的利润可图;从市场的角度看,没有一家医院会“心甘情愿”培养竞争对手,也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永远“寄人篱下”或替他人作嫁衣裳。
行政体制是制约医联体内各级医院合作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体制下,医疗资源按行政指令层级配置,顶层政策设计的不完整和碎片化,造成**意志与医院行为的脱离,各级医院在模糊的政策指导下越来越模糊,最终医联体还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无法完成指导患者合理就医的重任,也无法改造“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格局。
医生是医疗资源的重中之重,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自由流动就是医生资源合理配置、自由流动。因此,要想把分级诊疗做好,最终还是要促成医生变成社会人。只有医师多点执业才是撬动医改的支点,只有让医生走出单位人的局限,完全成为自由人,才可以根据服务能力和当地的服务需求去选择执业机构,才能逐步让机制理顺。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