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
救活病人才有成就感
9时许,120急救车先后送来两位严重憋气的急症老人,何新华带领医护人员忙着倒床、接诊病人,了解病史。中间,不断有病人的病情出现变化,何新华要疾步过去查看,交代主管护士调整给药的剂量和速度,或给予新的用药。
一度,何新华要同时兼顾两台电脑,给病人开处方,同时还要回答其他病人家属的提问,安排护士调整用药或医疗设备的参数。
“这是最普通的工作状态”,何新华说,最累的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的病人,“几个医生轮换着,不停地做心脏按压,长时间下来大家都筋疲力尽……即便如此努力,由于各种原因,患者也不一定能救活,但有一分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的努力。”何新华说,做急诊科医生20年,能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就是看到各种各样等着救治的病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有时只要几分钟就让一个急症病人转危为安,很有成就感”。
面对死亡
职业感鞭策自己淡定
一位81岁的心衰老人已很久没睁开眼睛,身体包裹在棉被里,无创呼吸机遮住一半蜡黄的脸,在拥挤忙乱的抢救室里,他的喘息声很微弱。床旁监护器显示屏上,心跳和呼吸曲线很微弱。
何新华交代护士,常去看看他的情况。由于长年卧床,伴随多种老年疾病,老人的身体已很虚弱,家属拒绝有创治疗,希望老人平静走完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
0时50分,安排好一个深度昏迷女孩去洗胃,何新华回到医生工作站,看着斜对面那位依然沉睡的老人,嘴角微扬,“你看,他已经迎来了新的一天。”何新华说,急诊室是一幅微缩的人生景观,有人在这里抢回生命,同时,也有人因各种病因而离去。
说这话时,何新华很平静,他说开始谁都难受,但在急诊科,随时有新病人等着去救,抢救的时间就几分钟,容不得半点其他因素和个人情绪干扰,职业感鞭策自己必须淡定。
医患关系
尽一切努力避免矛盾
夜里10点多,一位病人在病床上呜噜呜噜地骂起人。何新华很无奈,“他是外地人,脑梗死被送来。现在情况稳定了,家属却拒绝接人,现在电话也不接了。”
“一旦发生医患矛盾,讲道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不给你讲理的时间和机会”,何新华说,现在他和同事们面对医患纠纷,“底线是不挨打,挨点骂没什么”。
怎样处理医患关系,何新华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从接诊病人开始,“他(她)的情况,要采取什么治疗措施,及时跟家属沟通,而且一定要跟主事的家属讲明白,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
可是跟随何新华一年多的汤克松说,“何老师善于事前沟通,要真的发生了,何老师说话慢,又不是北京人,真的是秀才遇见兵”。
病人老孙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情况好了很多,何新华来到老孙床前,慢慢放掉气管套囊内的空气,让他试着说句话,老孙望着何新华,嘴唇张合喘息着,努力挤出四个字,“谢谢你们”。
“应该谢谢你老婆和家人,要不是她没日没夜地照顾你,你哪会好这么快啊!”何新华说,医生救人治病是本分,最渴望的是得到尊重。
平衡生活
调休陪家人回来拼命干
四天连续上10个小时白班,14个小时夜班,没有节日,“来朝阳医院工作10年,只休过一次教学年假”,何新华说,妻子和女儿都曾埋怨自己工作辛苦,没时间顾家。“我姑娘小时候,曾经特别喜欢白大褂,可长大了却有点排斥医生这个职业。”
为了能陪伴家人,平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何新华和同事找到了自己的办法,“挤时间”——跟同事倒班,把休息的时间攒到一块儿,照顾老人孩子,带家人去旅行,“回来后再拼命工作,有时就是在透支自己”。
“经历的事情多了,心态就会变好”,何新华说,“你看不出我是个经历过几次大手术的重病人,因为,我从不把自己当成病人”。
凌晨2时,急诊室里渐渐平静,“今天可能因为接受采访,上天特意安排,病人都不来了,其实每晚10点到凌晨3点是最忙的时候,没想到今天有时间聊这么多”,何新华说,医生也是人,也有疲倦的时候,而一旦有危重病人来,自己和同事就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抢救病人,让我们必须一直精神着”。
医师节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为形式,更成为医生的一种负担,各地医院为了迎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