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一贯煎主治_______胁痛证,方中疏肝止痛的药是______。
18.地黄饮子主治______证,其用药上下同治,但以治______为主。
19.酸枣仁汤中酸枣仁与川芎的配伍,是______与_______之配伍法。
20.越鞠丸主治______证,而主治梅核气之代表方剂为______。
21.定喘汤所治之喘为外感风寒,_____所致,方中体现“散收”相伍的药物是麻黄与_____。
22.桃核承气汤由______(方)加桃仁,______而成。
23.补阳还五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_______,其作用主要是______。
24.黄土汤主治_____,脾不统血所致出血证,方中白术,附子与阿胶、地黄并用,是“_____”之配伍法。
25.清燥救肺汤中配桑叶作用在______,桑菊饮中伍桑叶作用在______。
26.藿香正气散中藿香,一药而兼两用,是指既能______又能______。
27.真武汤组成内除附子、白术、茯苓外,还有______二药,主治______证。
28.二陈汤主治______证,方中君药为______。
29.贝母瓜蒌散主治______证,运用本方时应以咳嗽呛急,______,苔白而干为使用要点。
30.脾虚食积之泄泻,最宜______(方);而脾虚湿盛之泄泻,治疗最宜______(方)。
31.九味羌活汤主治______,里有蕴热证。方中清泄里热的药物是______。
32.理气剂属于“八法”中的_______法,温经汤属于_______剂。
33.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宜用_______(方);而咳血方主治______之咳血。
34.连翘在保和丸中作用为_______,而在凉膈散中有______之效。
35.方剂的变化形式主要有药量增减的变化、________和________。
36.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而见小便_______,而五苓散主治膀胱蓄水证则见小便_____。
【是非判断题】
1.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细辛,既温肺化饮,又助麻黄、桂枝解表。 ( )
2.银翘散中用药是辛凉中配少量辛温之品,故治疗寒热夹杂之证。 ( )
3.济川煎与麻子仁丸均属润下之方,但前者药性偏温,后者药性偏凉。 ( )
4.败毒散与小柴胡汤组成内均配伍人参、甘草,故二方均有扶正以助祛邪的作用。 ( )
5.逍遥散中配伍茯苓、白术、甘草,作用在“培土生金”。 ( )
6.白虎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均用石膏,其配伍作用,前者长于清胃,后者重在清肺。 ( )
7.风热疫毒之邪发于头面之红肿焮痛,目不能开,最宜仙方活命饮治疗。 ( )
8.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最宜用八正散。 ( )
9.芍药汤内肉桂,其作用是温阳散寒止痛。 ( )
10.当归四逆汤既可治血虚寒厥,又可治寒入经络之腰、腿疼痛。 ( )
11.气虚下陷之久泻、久痢,最宜用补中益气汤。 ( )
12.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干地黄,可治虚劳肺痿。 ( )
13.肾气丸用药配伍方法,属于“阴中求阳”之类。 ( )
14.牡蛎散所治,既有阳虚自汗,复有阴虚盗汗之症。 ( )
15.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缓。治宜用完带汤。 ( )
16.厚朴温中汤除有行气温中作用外,方内配伍肉豆蔻,更有芳香化湿之功。 ( )
17.复元活血汤中用瓜萎根,作用在生津止渴。 ( )
18.小蓟饮子用药:止血之中寓以化瘀,清利之中兼以养血。 ( )
19.杏苏散由参苏饮去人参、葛根、木香,加杏仁而成。 ( )
20.麦门冬汤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引起,凡咳逆、呕吐而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均可用之。 ( )
21.三仁汤功能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而见湿热并重之证。 ( )
22.风湿身痛而见身重、汗出恶风者,可用防己黄芪汤。 ( )
23.二陈汤原方中用乌梅生津敛液,以防半夏等温燥药物消灼阴液,使化痰而不伤正。 ( )
24.枳实消痞丸所治之痞满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所致,但以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为特点。 ( )
25.阳和汤与金匮肾气丸的用药,都体现了“阴中求阳”的配伍方法。 ( )
【名词解释】
1七方 2.十剂 3.君药 4.逆流挽舟法 5.大承气汤 6.痛泻要方 7.凉膈散8.理中丸 9.开窍“三宝” 10.玉屏风散 l 1.辛凉平剂 12.生化汤 13.阳和汤 14.温经汤 15.复元活血汤 16.金锁固精丸 17.四神丸 18.汤剂 19.鸡鸣散20.三补三泻 21.八法 22.汗法 23.温下剂 24.反佐药
25.使药(此外“基本知识”中123—147问也可作为名词解释习题)
答案
【A型题】
1.E 2.B 3.E 4.A 5.B 6.E 7.C 8.B 9.B 10.B
11.A 12.E 13.D 14.C 15.A 16.B 17.D 18.C 19.B 20.A 21.C 22.E 23.C 24.B 25.B 26.B 27.C 28.E 29.C 30.C 31.D 32.C 33.C 34.C 35.E 36.E 37.A 38.C 39.D 40.E
41.E 42.D 43.C 44.D 45.B 46.C 47.E 48.B 49.E 50.C 51.E 52.E 53.D 54.A 55.B 56.D 57.A 58.B 59.B 60.E 61.B 62.E 63.A 64.D 65.A 66.E 67.C 68.E 69.D 70.A
71.E 72.E 73.C 74.A 75.E 76.B 77.B 78.B 79.C 80.C
81.E 82.D 83.E 84.B 85.A 86.B 87.C 88.A 89.B 90.A
91.D 92.D 93.E 94.D 95.C 96.D 97.C 98.C 99.B 100.E
101.D 102.E 103.C 104.B 105.A 106.B 107.B 108.C 109.E 110.D
【B型题】
1.C 2.D 3.A 4.E 5.D 6.E 7.D 8.E 9.D 10.A
11.E 12.C 13.C 14.B 15.A 16.E 17.E 18.A 19.C 20.A
21.B 22.E 23.D 24.A 25.A 26.E 27.B 28.A 29.B 30.D
31.A 32.C 33.A 34.D 35.D 36.B 37.D 38.E 39.A 40.B
41.B 42.E 43.A 44.B 45.A 46.E 47.B 48.D 49.E 50.A
【X型题】
1.DE 2.**DE 3.ABE 4.**E 5.**D 6.**E 7.**D 8.ADE 9.**DE 10.ABD
【填空题】
1.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 2.佐助药;引经药 3.逆流挽舟;扶正祛邪
4.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5.小承气;杏仁、白芍6.透少阳半表之邪;疏肝解郁
7.少阳湿热;赤茯苓、碧玉散 8.半夏、干姜;黄芩、黄连 9.大头瘟;凉膈散
10.肺痈;大黄牡丹汤 11.芍药汤:白头翁汤 12.芍药;缓急止痛
13.血虚寒厥;桂枝、细辛 14.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15.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山药、白术 16.干地黄;通阳复脉 17.肝肾阴虚;川楝子
18.喑痱;下 19.酸收:辛散 20.六郁证;半夏厚朴汤
21.痰热内蕴;白果 22.调胃承气汤;桂枝 23.黄芪;补气活血
24.脾阳不足;刚柔互济 25.轻宣肺燥:疏风散热 26.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27.芍药、生姜;阳虚水泛 28.湿痰;半夏 29.燥痰咳嗽;咯痰难出
30.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31.外感风寒湿邪;黄芩、生地黄 32.消;理血
33.左金丸;肝火犯肺 34.清热散结;清解上焦热毒
35.药味加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 36.自利;不利
【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名词解释】
1.七方,是方剂分类方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十剂,是方剂分类方法之一。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方剂。
3.君药,方剂基本结构之一。即指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逆流挽舟法,是治疗方法之一。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大承气汤,方名。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因本方有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
6.痛泻要方,方名。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腹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7.凉膈散,方名。由大黄、朴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蜜组成,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用;主治上中二焦积热证。因本方治热证,清上泻下并行,使膈热自消,故名。
8.理中丸,方名。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因本方用药,使中焦虚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日理中。
9.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三方。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10.玉屏风散,方名。由黄芪、白术、防风、大枣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之证。因本方益气固表实卫御风,有如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
11.辛凉平剂,指用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作用的方剂。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所致的恶寒轻、发热重、汗出不畅、咽痛等证的方剂。方如银翘散。
12.生化汤,方名。由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组成,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之证。因本方温经散寒、养血化瘀,而能使新血生,瘀血化,故名“生化”。
13.阳和汤,方名。由熟地、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鹿角胶、生甘草组成;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用,主治阴疽属阳虚寒凝证。因本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使阳和之意。
14.温经汤,方名。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证。因本方用药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故名“温经”。
15.复元活血汤,方名。由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组成。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瘀血停滞胁下之胁痛证。因本方各药合用,使瘀血去,新血生,痛自舒,元自复,故名复元活血汤。
16.金锁固精丸,方名。由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肉组成,主治遗精滑泄证。由于本方用药以固涩精关为主,有如“金锁”之意,故名。
17.四神丸,方名。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组成。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治五更泄泻证。因方中四药治泄功效神速,故名。
18.汤剂,剂型之一。将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
19.鸡鸣散,方名。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萸、紫苏叶、桔梗、生姜等组成。具有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用。主治寒湿脚气。因本方宜在鸡鸣时服,故名鸡鸣散。
20.三补三泻,指六味地黄丸组方用药特点。即本方组成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谓“三补”;茯苓、泽泻、丹皮谓“三泻”。
21.八法,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首见于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22.汗法,解表法之一。是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表证的治法,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
23.温下法,泻下剂之一。具有温里通便作用,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之里寒实证。方如温脾汤。
24.反佐药,方剂组成基本结构之一。即佐药中所配用的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多在病重邪甚,病人拒药时运用。
25.使药,方剂组成基本结构之一。有两种意义。一为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为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