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l.中医辨证主要是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3.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消谷善饥多见于________病;饥不欲食是_______的表现。
5.常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病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6.面色萎黄,主_________;面色黄而虚浮,主__________。
7.观察舌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舌下络脉是望舌质的主要内容。
8.苔灰黑干燥主________,苔灰黑润滑主________。
9.带下黄稠臭秽者,多属_________;带下清稀而腥者,多属____________。
10.“四季平脉”为:春微__________,夏微_________,秋微_________,冬微___________。
11.脉律不齐的脉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至虚有盛候”是指_________证,“大实有赢状”是指________证。
13.阴阳的盛衰,表现为阳虚则寒的________证,阴虚则热的______证,阴盛则寒的_________证,阳盛则热的_______证。
14.阴虚证的舌脉特征是,舌象为_______,脉象为_______。
15.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脾病常见虚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肺病常兼见表证症状的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少腹、前阴、巅项冷痛,应诊断为______证。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多属于____证。
19.因感邪的性质不同,太阳经证有_______证与_______证的区别。
20.潮热是指________,或______,如_______的症状。
【是非判断题】
1.“辨病”与“辨证”的含义相同。 ( )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 ( )
3.患者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厥阴经头痛。 ( )
4.月经先期,质稀量少者多因气虚所致。 ( )
5.根据五轮学说,黑睛属肝,称“风轮”。 ( )
6.患者神志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谓之谵语,因热扰心神所致。 ( )
7.哮在发作期每与喘促相兼,而喘则未必兼哮。 ( )
8.病和证均以症作为诊断的基础。 ( )
9.寒证,是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 )
10.胁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是为支饮。 ( )
11.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均可见到脾气虚症状。 ( )
12.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皆属肾虚病变。 ( )
13.六经病证中三阳病多热多实,三阴病多虚多寒。 ( )
14.舌质鲜红起芒刺,多为热入营血。 ( )
15.病人颈前颌下,肿块如垒,累如串珠者,是谓瘿瘤。 ( )
【名词解释】
1.除中 2.里急后重 3.善色 4.阴黄 5.透关射甲 6.有根苔
7.腐苔 8.症 9.表证 10.六阳脉 11.镜面舌 12.举、按、寻
13.戴阳证 14.解颅 15.肌肤甲错16.热证 17.合病 8.阳明经证
19.肾不纳气证 20.病
【病案分析题】(要求回答:辨证、治法、主方)
1.许某,男,40岁,干部。素有“神经衰弱”症,经常失眠,近因每日开会至深夜,病情更甚,自诉心烦不寐,有时彻夜难眠,纵然入睡片刻,亦是睡眠不实而梦多:白天则觉头脑晕沉,心悸更甚,口苦咽干,饮食无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诊见形体消瘦,舌红体小,舌苔薄黄,脉弦细而数。心律96次/分,体温37.5℃,血压148/92mmHg。
2.易某,女,10岁,学生。3天前放学后冒雨回家,次日即发烧,流清鼻涕,稍有咳嗽,服西药和中药2剂(药物不详)未效。今卧床不起,咳嗽加剧,气急而喘,并诉喉咙痛,时欲饮冷,小便短少,颜色深黄,查:体温38.9℃,面赤唇干,鼻翼煽动,皮肤干燥,咽部轻度红肿,两肺呼吸音粗糙,舌质鲜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有力。
3.张某,女,30岁,工人。月经量多,身有紫斑3年,患者近3年来月经常常提前,且出血量多,行经10余日方净,月经色淡,皮肤常有紫斑,已经期尤著。素日并感头晕眼花,心跳气短,食纳不香,饭后腹胀,稍有进食不当则大便稀薄,精神不振,夜卧不安,肢体常觉麻木。现月经来潮第6天,诸症加重,故来诊治。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双下肢可见散在性大小不等的青色斑块,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4.易某,男,55岁,农民。平日性情急躁,患左侧偏头痛已3年,西医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建议行右眼摘除。术后头痛仍不减,反烦躁如狂,认为是因手术伤害所致,经眼科检查,并无异常,治亦无效,乃求治于中医。自觉身热胁胀,头痛阵作,烦躁不眠,口苦而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弦而数;舌红苔薄黄。
5.刘某、男,20岁,学生。患者3年前,于1次“感冒”后,出现面、睑浮肿,小便短少,腰痛,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后浮肿逐渐消退,自以为病已痊愈,未再作治疗。然从去年起又经常出现浮肿,下肢较为明显,经休息和服利尿药后,浮肿即消,故仍未重视。上月因劳累而浮肿又发,服药无好转,而***诊治。病人现全身浮肿,下半身尤为显著,尿少,身倦无力,四肢不温,面白唇淡,腰膝酸软,且畏寒凉,食纳一般,大便尚调,舌质浅淡,舌体稍胖,舌苔薄白,脉象沉细,小便化验;蛋白(++)。
答案
【A型题】
1.C 2.A 3.B 4.C 5.D 6.B 7.B 8.B 9.E 10.B
11.D 12.D 13.D 14.B 15.A 16.C 17.B 18.A 19.B 20.A 21.C 22.C 23.A 24.A 25.D 26.D 27.D 28.B 29.D 30.B 31.B 32.B 33.B 34.A 35.B 36.B 37.C 38.B 39.D 40.B
【B型题】
1.E 2.C 3.A 4.B 5.D 6.C 7.B 8.C 9.D 10.C
11.B 12.D 13.A 14.C 15.C 16.E 17.A 18.B
【X型题】
1.ACDE 2.**E 3.**E 4.**D 5.BCDE 6。**D
7.BCDE 8.ACE 9.CE 10.BCE
【填空题】
1.病位;病因;病性;病势 2.病邪的性质;阴阳的盛衰
3.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4.消渴;胃阴亏虚
5.明润,含蓄;晦暗,暴露 6.脾胃气虚;脾虚水泛
7.神;色;形;态 8.里热炽盛;阴寒内盛
9.湿热下注;寒湿下注 10.弦;钩(洪);毛(浮);石
11.结脉;代脉:促脉 12.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13.虚寒;虚热;实寒;实热 14.舌红少苔;细数
15.血瘀;痰阻;寒凝;气滞 16.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
17.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 18.寒滞肝脉;肾阳亏虚
19.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20.按时发热;按时热甚:潮水之来有定时
【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名词解释】
1.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指腹痛窘迫,时时欲泻,**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3.病色光明润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4.指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多因寒湿郁阻所致。
5.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提示病情危重。
6.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一样。
7.指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中皆厚,刮之易去,其状如**堆积舌面。
8.指疾病所反应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9.指外邪犯表,病变反应在身体浅层,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症的证候。
10.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称为六阳脉。
11.指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12.指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13.指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14.指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5.指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是血虚挟瘀所致。
16.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17.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18.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于阳明经,而肠道尚无燥屎的证候。
19.指肾气亏虚,纳气无权而表现为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
20.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病案分析题】
1.辨证:心阴亏虚,心神不宁证。
治法:滋阴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汤加减。
2.辨证:肺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3.辨证:脾不统血,心肝失养证。
治法:补脾摄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
4.辨证:肝火上炎证。
治法:清泻肝火。
主方:泻肝散加减。
5.辨证:肾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肾利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