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耳聋诊治将有“规定路线图”

耳聋诊治将有“规定路线图”

2012-03-07 09:27 阅读:988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申琼鹤
[导读] 同一种疾病,到不同的医院、看不同的医生,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在大部分疑、难、杂、重症上,这可以理解;但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这却是诊断标准、治疗计划没有规范的结果。 在儿童耳、鼻等重大疾病领域,这个尴尬的空白将被填补。记者从上海交

    同一种疾病,到不同的医院、看不同的医生,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在大部分疑、难、杂、重症上,这可以理解;但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这却是诊断标准、治疗计划没有规范的结果。

    在儿童耳、鼻等重大疾病领域,这个尴尬的空白将被填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获悉,由该院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国40多家大型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将启动《我国耳鼻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规范诊治和防控体系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

    作为卫计委在推出医疗体制改革后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获得国家资助金额2500多万元,计划在三年内完成。这是我国首次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投入如此巨大的公益性科研项目。

    不规范治疗耽误病人

    我国医学科技不断进步,新生儿死亡率正在不断下降,儿童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儿出生缺陷、环境因素疾病、小儿肿瘤等占据了现在儿童疾病谱的前位。其中,听力障碍是新生儿出生最常见的功能缺陷之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听力言语残疾居五类残疾的第二位,我国现有听力言语残疾人2057万,0-7岁的聋哑儿童约74万,且以每年约2-4万新发病例的速度递增。由于2-3岁是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而严重听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言语、认知和情感的发育。

    现代医学实践已经明确,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后,早期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例如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可以有效减少上述情况。但目前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孩子没有得到“适当治疗”,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从事儿童耳聋治疗十多年,该项目首席专家、新华医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皓教授着急地告诉记者一些“身边的事例”:一个出生后诊断为“80-90分贝耳聋程度”(即“重度耳聋”)的孩子,跑到A医院,得到的诊疗方案是“配助听器就可以,不用装人工耳蜗”;到了B医院,得到的方案是“只有马上装人工耳蜗,将不会变成聋哑儿,将来才能开口说话”;到了C医院,得到的方案是“没关系,等孩子大了说,说不定发育了就好了”。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已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等文本依据,但由于各地医生筛查水平参差不齐,“漏筛查”情况依然存在。

    “均质化”惠及广大患者

    此次启动的耳鼻重大疾病项目,就将致力于“规范诊断与治疗”。针对我国人群影响重大的耳鼻疾病,项目将通过3年时间,集合全国三甲医院内的100多位专家,建立一张诊治“规定路线图”。

    据悉,该项目基于由新华医院牵头的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推广十多年的经验,希望通过3年时间实现3个预期目标:

    首先,出台规范诊疗指南,通过聋残人听力测试、诊断、综合干预和康复评估相关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研究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度极重度聋临床诊疗规范、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从而建立重度极重度聋患者的“听力康复路线图”。

    其次,制定技术准入标准,通过整合我国现有耳科学、听力学等多学科的优势资源,联合国内不同区域大型耳科和听力中心,建立3-5个听力障碍诊断和干预示范基地,培养技术骨干以推广人工耳蜗植入等项目,并帮助医疗欠发达地区提升筛查及诊断水平。

    最后,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计划初步建立聋残人听觉康复训练“信息高速公路网”,形成新型耳鼻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控预警网络体系,实现全国优势医疗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在专家看来,这种规范治疗的意义还在于“均质化”医疗水平,将发达地区、知名医疗机构的经验推及至更广大的医疗学科领域。

    “规范”还利于医患关系

    今后,儿童耳鼻科等疾病,也将有如同西方国家由医疗专科协会推进的“临床路径”可借鉴——为规范医生的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对于某个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设立了具体细致的一步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用药计划等等。目前,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医生在部分疾病有严格的“临床路径”可循,但并非全国强制行为。

    医生说,这与我国“医疗规范意识”薄弱有关——也与医疗环境有关。“在国外,医生习惯性将诊疗指南或规范,放在白大褂的口袋里,有不清楚的,比如用药剂量不清,就随时翻书;病人见状,觉得医生很负责。而在国内,医生这方面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另外,当病人见到医生看病还需要查书,会对医生的诊疗水平产生质疑。”

    “某种程度上,一个病人在不同医生处获得不同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也加深了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在专家看来,“诊疗规范”的推广与强化,不仅将惠及病患,也利于医患关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