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上午的举行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上,专家给出了一份关于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对全国6个省市的抽样调查后发现,总结出全国基本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本用药中注射型药品使用近
专家指出,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有307种。抽查结果显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省市,城乡基本药物使用分别达到了269种和280种,都超过了80%,可以说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结果比较理想。
但是,在基本药物的使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从对6个省市的城乡抽样调查数据看,基本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抗生素仍然占到了20%,这明显与我们所提倡的禁止滥用抗生素不太相符:注射型药品使用比例更高,达到近50%,在总排序前十名的药品里,氯化钠注射液进入了6个地区的前10名。
而且,农村注射型药品的使用比例要高于城市。专家分析认为,很多农民不了解病情,认为注射治疗见效快,为了迅速解决疾病,同样条件下大都选了注射治疗。
每张处方平均开出药品超过4种
我国明确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有的地方情况并不乐观。
在6个省市中某地调查中,每张处方的平均开药种类达到了4种多,接近于5种。这就说明在开药的过程中,不少处方开出了5种以上药品,这显然与卫计委出台的《处方管理办法》不相符。专家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特殊疾病的治疗以及当地医疗情况的特殊外,也有着少数医生的医德问题。
另外,从增补基本药物的品种上看,各地增补的药品品种更多地倾向于城市的需求,适用农村的增补品种则相对较少。
药企认为限价招标才能让药价合理
在专家报告完成后的提问中,一位药品企业的代表对基本药品制度发表了他不同的看法。
他表示,在油价、物价都涨的现状下,制药成本也在上升,一味强调基本药品降价显得不够合理。而且各地采取统一的低采购价格,降低了生产商家的积极性,出现了很多基本药品消失的情况。而且,基本药品以外其他的药品监管则出现了盲点,现在似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盯在了这上面,而忽略了其他药品价格的管理。其实,药价的虚高不是其出厂价,而且在中间的流通环节。完全可以对所有药品实行限价招标的形式,这样老百姓对药价都有了认识,也就没法再虚高。而且生产企业要想进入、占有市场,就只能靠其药品的过硬质量与服务,这才是一种良性的方式。
研发新药需要8-12年时间
经费1亿-3亿元
昨天上午8点半,“中药注射剂研究与使用热点论坛”拉开帷幕,有关专业人士坐满了整个大厅。
“中医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为什么中药注射剂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呢?”当听完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叶祖光对于“中药注射剂研发和审批的现状与展望”这一论题的看法后,一位听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叶教授表示,中药注射剂是指从中药或复方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方式大大提高了中药对人身的药物有效供给和生物利用率,在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感染三方面有明显长处,为很多人消除了病痛,但是它的不足就在于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普通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不相同,中药注射剂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很容易导致死亡,而这对于医药界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另外在中药的不良反应中,源自中药注射剂的占了近9成,所以给人的印象是,中草药注射液似乎是不够安全的,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叶祖光教授解释道。
“在外企制药公司中,研发投入一般占总销售额的10%-45%,而中国的企业一般是1%,最高的也不超过6%,从这一数据的简单对比中,就能看出我国医药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罗兴洪的一席话引起了场下听众的一致赞同。
罗兴洪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一个简练的图表列了出来,在过去的10年里,外资医药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总量的30%,而利润则占到了7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医药创新难以实现突破。
“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执行后,我国的新药研究成本就大大提高。现在研究一个Ⅰ类新药,需要8-12年的时间,研究经费在1亿-3亿间。新药上市后,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接受、认可,也需要五千万到一亿的经费。这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罗兴洪表示,随着这几年中药材价格暴涨,药品的生产成本增长,但是为了降低人们的医药负担,药品的价格一降再降,令不少制药企业面临亏损,用于研发的投入也随之降低,医药创新就缓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