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医患纠纷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年以来发生的5起严重的医患纠纷血腥冲突,使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人们感叹医生也成了高危职业和人群了。两天前,广东出现“录音门”事件,表明医患互不信任达到了令人惊心的程度。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患者一开始就想到医生要敛财,医生一开始就想到患者要闹事,这样的‘病’如何治呢?”医疗主管部门官员的困惑或许是公众的疑问,“防暴指南”强调事前防范的重要性,以将恶性事故消弭于萌芽之中的思路,对缓解医患冲突提供了新的视角。
应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缺乏医疗卫生知识,患者是被动的,也是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基本是被医疗主体牵着鼻子走,承受着服务僵化、费用企高、信息不对称、权益常常遭受侵占等诸多不利于患者的部分,而这一切是容易引发患者非理性的怨恨和发泄的根源。这就要求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把患者的思想情绪变化作为第一信息,及时观察、了解和把握患者及家属之需,以规范化服务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参与治疗。只有把医患关系建立在平等地位之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患者才能尊重医生,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形成。
现在,医患纠纷之所以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是因为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特别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往往只是一套生硬的简单签字程序,没有相应的手术说明、沟通与交流程序,造成了患者及家属心存恐惧与疑惑。医院如果能够在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医疗知识的教育和辅导,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如实告诉患者及家属: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疾病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手术中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有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相信患者就会对医生多一些体谅。
无法回避的是,在医患纠纷之中,医务人员有没有以一颗善待患者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重庆有一位叫田晓菲的儿科大夫在其个人网站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医生,是不可能不面对医患矛盾的。只有技术好、服务好的医护人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患矛盾,也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要做到这一点不难,只要是发自内心地爱这一行、爱你的患者就行。田医生的真言道出了一位医务人员的本份,也道出了一位医务人员对医患矛盾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医务人员都能以极其负责任和满腔热情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患者,何至于造成患者对医务人员动粗呢?
由此可见,在医患这一对矛盾体中, 医方应主动用关爱、信任和沟通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服务的功课做到位、做到家,减少医患矛盾和纠纷就会“曲径通幽”;同样,对于广大患者及家属来说,理解、体谅、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