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我国首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京发布。与会专家提出,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大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据介绍,目前我国30岁~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约为0.77%,共约500万人。房颤所致卒中的死亡率、致残率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房颤所致的卒中,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严重致残率高达7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表示,目前循证医学研究已证实,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但由于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且与多种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存在出血等风险,需要患者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房颤患者未服用任何抗凝药物。
《共识》建议,我国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为每日2.5毫克~3毫克,以INR2.0~3.0为目标调整剂量。在华法林治疗初期,至少应每3日~5日检测一次INR;当剂量相对固定后,每4周检测一次;稳定的患者最长可3个月检测一次。《共识》特别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等制定。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