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长陈竺日前指出,公立医疗机构不能再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要为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卫生行业,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留出空间。这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提出的新方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改革过程中曾经走过许多弯路。上个世纪90年代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基本上不成功”。本世纪开始进行的社会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过程中**负担越来越重,而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没有意识到公共产品也可以通过市场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医疗服务的效率。
卫计委长提出不再盲目扩张建立公立医疗机构,实际上是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医疗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资本运营机制的改革,也不仅仅是一个民间资本准入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整个社会医疗资源重新配置的系统改革。医疗保健服务是建立在执业医师服务基础之上的专业化服务,如果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执业医师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即使实行市场化改革,也未必能够取得成功。换句话说,医疗服务保健体制的改革关键在于执业医师,改革目的应该是最大程度调动执业医师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接受市场的检验,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改革的最主要任务不是资本改革,而是人力资源的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尽快地完善我国的执业医师法,让每一个执业医师取得资格之后都可以低成本地进入医疗服务市场,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方面早有先例,西方国家工业化早期,医疗保健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执业医师进入中小城市乃至乡村社区,以自己的特色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青睐。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之所以人头攒动,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假如允许我国执业医师根据市场的需要,自由地选择经营地点,那么,我国医疗服务保健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就会逐渐发生改变。
现在卫计委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执业医师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规定带有许多限制性条件。要想真正实现执业医师的自由流动,还必须创造更多的条件。比如,地方**是否可以比照我国当前乡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政策,为执业医师开设诊所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再比如,**在医疗服务采购方面能否充分照顾到个体诊所,让这些医疗机构也能享受到**采购所带来的各项优惠待遇。只要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一视同仁,并且为执业医师进入市场打开方便之门,让更多的执业医师直接参与竞争,那么,中国的医疗服务事业一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乔新生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