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灾害来临如何科学有序救援

灾害来临如何科学有序救援

2010-12-06 11:51 阅读:2565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国内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呈现了种类多,频度高、危害大的特点,灾害来临如何科学有序救援

  2010年11月20日,中国国际第8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呈现了种类多,频度高、危害大的特点。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医学救援在体制建设、队伍建设、救援设备、能力及经验积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面对此起彼伏的灾害时,医学救援还有许多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此次论坛以“关爱生命、科学有序救援”为主题,在全面介绍近年我国医学救援领域最新成果的同时,也将过去未曾重视但却严重影响救援质量的灾害救援问题展示出来,希望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灾害救援能力提高重在关注细节
从2008年春的冰雪灾害,到512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在论坛上为与会者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灾害发生的现状和特点。
闪淳昌说,灾害、风险经常存在,什么时候变成灾难和危机呢?关键看人的应对能力。近年来,我国在应对灾害及突发事件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应急预案为例,虽然近年来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有自己的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普遍存在6大问题,即内容制定上存在照抄照搬现象,不切实际;没有考虑到最坏、最困难的应急情况;缺乏综合协调和相互衔接;缺乏连贯性和标准化,有些要素不全;没有及时修订更新;缺少演练和实战等。
闪淳昌说,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救援、处置、恢复重建是一个循环,加强应急管理可以从任一阶段切入,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其中一个基础环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突发事件,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要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过程和细节。
损害控制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重要性
总结近年来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一些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应重视“损害控制”的问题。在此次论坛中,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黄显凯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损害控制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应用。
黄显凯介绍,损害控制是过去20年来外科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因为外科医师在其手术救治中发现,严重创伤特别是多发伤患者更多死于手术过程中的机体代谢紊乱,而非未完成的手术修复。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损害控制的理念和技术。
损害控制手术是指对严重伤病患者,因其病情危重,全身情况极差,难以承受复杂及长时间的手术,于是采用早期简化手术,解决必须紧急处理的问题,然后复苏、纠正代谢紊乱,待伤者的生理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严重创伤患者的致命三联症
导致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致命性三联症”包括:低体温(<35℃)、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该三联症一旦发生,可形成恶性循环且很难逆转。
1.低体温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低体温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升高,不利于组织摄取氧从而导致组织缺氧;低体温可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通过影响凝血蛋白酶的活性改变凝血级联反应的进程;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变形能力减弱,进而可能导致血小板含量下降、聚集和释放功能降低;低体温可导致肝代谢降低,血液灌注减少,以及凝血因子产生减少;低体温还可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外周循环阻力,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2.凝血紊乱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凝血紊乱时因血液不能自凝,手术控制出血后仍继续出血,加重失血性休克;加重凝血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并导致恶性循环。
3.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出血性休克发生后,组织灌注不足,使需氧代谢转变为乏氧代谢,从而造成体内乳酸堆积。机体出现酸中毒后,一方面可抑制凝血系统活性,促进凝血紊乱加重出血;另一方面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损害控制手术的应用
损害控制手术的应用原则是控制出血、预防污染和避免进一步机体损伤。
损害控制手术的适应症包括:①创伤类型方面,高能量闭合性腹部创伤、腹部穿透伤、骨盆骨折伴腹部伤、腹部伤伴有危及生命和腹部以外损伤者均适用;②伤情方面,有严重肝脏损伤,胰、十二指肠损伤,手术需要很长时间,腹部大血管损伤,如肝后腔静脉操作和骨盆血肿破裂而常规方法难以止血者;③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④低体温(<35℃);⑤凝血功能紊乱(凝血酶原时间>19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0 秒);⑥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如出现低血压、收缩压<70 mmHg、心动过速、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无明显搏动;⑦呼吸过快、神志改变;⑧无法控制出血或输注浓缩红细胞>10个单位;⑨手术时间超过90分钟者等。灾害医学救援中如何应用损害控制手术见表。
关注灾害中儿童的医学救援
既往人们认为,儿童是灾害的次要受害者,事实果真如此吗?
**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许煊在其报告中指出,儿童的解剖、生理、生长特点及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是灾难中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在 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今年世界各地发生的恐怖事件都证实了这一点。为此,美国最近在修订灾害和恐怖事件救援预案时,已经开始关注占人口总数1/3的儿童的需要。儿科医师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责任和行动指引已经开始得到承认和强调。
灾害中儿童的特殊性
许煊指出,在灾害中,儿童受到的伤害有其特殊性。例如,从儿童的身体而言,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一般不具备逃生的运动技能;儿童较成人矮小,活动和呼吸的空间更接近地面,容易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化学或有毒气体;儿童的皮肤没有完全角质化,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直接吸收有害物质;儿童对治疗干预的反应较快,但治疗方法及药物使用受限,使灾害医疗救援中受伤儿童救治有一定难度。
从儿童的生活技能及心理发育来看,儿童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帮助;灾害事件对儿童精神心理的伤害比成人更严重,儿童的心理伤害一方面来自事件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父母及其周边人。鉴于儿童常常是灾害事件中的焦点,应该特别强调在灾害救援中重视儿童。
儿科医师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面对儿童在灾害事件中的种种特殊性,许煊呼吁,国家在修订医学救援的预案时,应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强调儿科医师的重要作用,让儿科医师参与修订预案,并在训练儿科专业救援人员、设备及药品配置等方面予以重视。儿科医师除了在灾害发生后实施医疗救援外,还可以在学校、社区、家庭指导或开展防御灾害损伤的科普宣传和逃生演练。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