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安徽省省长**在该综合医改试点启动会上表示,省内基层医疗机构将取消“收支两条线”,将按编制核拨人员经费,医疗服务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实施了5年的管理政策被取消。对此,有人疑惑地问:安徽医改是不是在走“回头路”?
“收支两条线”是指医疗机构将所有收入上缴**财政部门,经**卫生主管部门考核业绩后,再按照一定标准向医院拨付运营经费,以此切断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关系。这一财政补偿政策在强化**职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开始推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2009年,安徽也在医改中加入了以“核定任务、核定支出、绩效考核补助”为核心的“收支两条线”财政补偿政策的一环。
“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有效配合了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创收冲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收支两条线”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如绩效分配差距小、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等。
“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乃至出现医务人员推诿病人、业务量下降等情况,导致住院病人显著减少,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安徽省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
为此,安徽省根据改革实践结果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今年2月,《安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方案》宣布取消“收支两条线”。财政部门将按编制内实有人数全额拨付人员经费,医疗服务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省卫计委要求,落实财政定项补助、建立人员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待遇。
针对走“回头路”的质疑,安徽省省医改办、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做了回复。他们认为,根据改革实践结果对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改革措施的正常发展过程,是改革的自我完善。您同意他们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