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大医生的“诊疗秘籍”里写了啥?

大医生的“诊疗秘籍”里写了啥?

2015-08-06 10:57 阅读:1585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顾承雄被评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在颁奖现场他流下了眼泪。

    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顾承雄被评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在颁奖现场他流下了眼泪。“因为感慨,这些年走来,真的不容易。”排在他之前的获奖者——小儿心脏外科医生沈向东是顾医生的同学,是我网站昨日文章《追忆沈向东医生:斯人已逝 幽思长存》的主人公。有年轻医生发现顾承雄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揣着一个小册子,“武功秘籍”里都写了啥?

    27年如一日 21本笔记画下万余条生命

    上午9点20分,顾承雄步履匆匆。在换好一身无菌手术服后,他和往常一样,先掏出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小册子翻看,然后快步来到手术室外的刷手池,进行术前最后的消毒准备工作。

    碘伏洗手液一直倒到肘部上方两寸,顾承雄用刷手刷快速搓洗手臂,搓得太狠,手上的青筋都突了出来。在确保连指头缝都被刷赶紧后,他走进了手术室。

    寻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这样的一天,持续了27年。

    顾承雄自己算过,从医至今共做了160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缝了50——60万针,有记录的最快一次,完成一个吻合口只花了2分30秒。

    在年轻医生的心目中,顾承雄是心外科领域身怀绝技的武林大侠。“刀如剑,针如钩,往来穿梭,游刃有余”是医生戴龙圣对顾承雄做手术时的描述。

    跟在顾承雄身边学习,戴龙圣总想从师父身上寻找到一些“秘诀”,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顾承雄的白大褂口袋,那里面总是揣着一个小册子。

    “每次查房后,我们都会看到老师拿出小册子,用笔在这里画一下,在那里勾一下。每台手术刷手之前,他又会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戴龙圣说,“时间长了我们都纳闷,这个小册子里究竟有什么,该不会是老师的‘武功秘籍’吧?”

    有一天,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戴龙圣凑上前去看了一眼,原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手术病人的信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戴龙圣发现,掌握高超技术原来并非有什么诀窍,用的只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本子多达21个,摞起来有半人高。顾承雄的记录习惯从当上住院医师开始,一直保持了27年。

    随意翻开一本边角磨旧的本子,里面是一幅幅冠状动脉的图画,并用各种符号标记出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处理方案等。“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血管狭窄,有的人血管已经闭塞,那么应该搭几根桥,搭在哪里,哪个先搭哪个后搭,全都记录清楚了,才能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顾承雄说。

    由于平均每天要做六、七台手术,每台手术前,顾承雄还会再掏出小本复习一遍患者的病变情况,再次考虑手术方案的可行性,预测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确保手术成功。除了用来提醒自己,小册子还在医患关系中发挥作用。“对照着本子上的图画向患者解释病情,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他说,“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只要跟家属把病情讲透,会获得他们的理解。”

    就这样,每次接诊一位患者就画一幅图,27年来一共画了13000余个冠状动脉,每一幅都承载着一条生命。

    21个笔记本中,除了便携的“图画本”,还有5个厚重的硬皮本,每一页的每一行都记载着一个病人的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方案、术者、助手、手术日期……最早的一本从1989年5月开始记录。

    21个小册子里记录着这些年手术量的变化。北京安贞医院在1995年冠脉搭桥手术数量是30多例,97年达到100多例,到2000年开始大规模开展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目前顾承雄一年的手术量达到1000余例。

    不仅仅是“开刀匠”

    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仅满足于当“开刀匠”。优秀的医生始终坚持学习,要走在医学前沿。

    心脏固定器是顾承雄的一项专利发明,目前他已拥有中美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26项,并得到广泛应用。在他看来,这些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更多时候是一种“水到渠成”。“我晚上睡觉都在琢磨手术中的难点,想着搞个什么发明创造,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风险。大概是太专注了,有时就会‘灵光一现’。”他说。

    “顾主任跟我说过,医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用自己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新,让更多的人获益。他认为,只有创造发明新术式,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真正标志。”戴龙圣说。

    “速写医师”李雁:万张病情草图温暖患者心

    其实,爱画图的医生真不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李雁教授也是一位。李教授有十余本“病例档案”,每本厚薄不等,上面画着人体胸腹部位的组织器官结构图,约有1000多张。因为时间跨度久远,有些草图已经显得发黄。李雁介绍说,给患者讲解病情的草图,都是当着患者及家属的面,边讲边画,画完后都给了患者;他保存着的这些图,是在接诊特殊病人或者做重大手术前后,他抽空画的病情分析图,用来“备课”、分析和总结。“每做一个大手术,我都会在给病人手术前、手术后分别画1张示意图,记录下手术前的思路、手术中的发现和手术后的处理。这也都养成了习惯。”“给患者画图,是为了讲解病情是让患者更清楚,我自己绘画并保存这些图,是为了记录典型病例、为较大的手术做准备及术后总结,帮助分析病情,提出对策。”

    李教授25年来坚持为患者画图讲解病情,其中不少“病情草图”还被患者当成纪念品收藏。

    每个医生都有各自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画图,都能达到与患者沟通的效果。不过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专业,画图要比语言、文字更直观易懂。

    “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与这些草图也有一定的关系。”李雁指着“病例档案”说,对于医生来说,疾病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医生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

    “我给病人画图是为了讲解病情,消除他们的恐惧;我自己画‘病例档案’,是想找出疾病共性的规律。通过画图,能加深自己对病人情况的理解,手术前备课,手术后反思。每个病人的情况虽然都不一样,但总有一些共性,通过日积月累的画图分析,其**性的规律就能慢慢体现出来,也能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李教授除了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还经常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打开笔记本电脑,里面保存着大量手术进程中的图片以及手术切除物的照片。李雁说,这些照片都是他拍的,都是为了记录病情,“拍下来之后,我还会用笔画出来,这样才能理解、记忆得更深入,用眼不如动手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今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设备非常普及,也造成人们过度依赖。学到的知识,您真的记住了吗?拿出笔和纸,静下心来画一画,或许您会获得更深的理解、更深刻的记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