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

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

2014-11-06 16:42 阅读:2011 来源:医学论坛网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在京举办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报告会。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分课题的负责人,我认为要说清楚和谐医患关系与中医科普的关系,必须从两个角度去考察中医科普的特征。 平等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在京举办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报告会。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分课题的负责人,我认为要说清楚和谐医患关系与中医科普的关系,必须从两个角度去考察中医科普的特征。

    平等对话而不是教化

    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科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科普阶段,这一阶段从原始社会到19 世纪初。科学知识以公众愿接受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其基本目的是科学启蒙、消除封建思想的影响,培养公众的科学感情,为科学发展扫清道路。第二阶段为传统科普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这时期的科普是单向性地向公众灌输科学知识,出现科学的某些方面被张扬、被夸大,而另一些方面被限制、被歪曲的现象,造成公众对科学理解的畸形,以科学主义的出现为特征。这一阶段中医曾经被作为科普批判的对象而遭受不公正的对待。第三阶段为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二战后开始。这时的科普不再把公众当作空瓶子单向地、尽力地填充,而是对等地面对公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的问题,汲取有益的见解,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考察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普正从教化民众的角度转为与民众的平等对话,从而促进公众全面理解科学及其方法。而这一转变是建立在对科学主义的普遍反思的历史背景下的。

    医者不仅要关注疾病

    伴随着科普理念的更新进程,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入的变化,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的正是医患关系正从教化患者、要求患者服从技术的“以技术为中心”的关系,转变为尊重患者选择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关系形态。所谓的和谐医患关系,只有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下,才可能产生。

    反观中医药学,其最值得肯定的正是自古以来就强调的“患者为本,医者为标”的医患关系认识论。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曾深入地探讨过这一关系,并强调医者应当充分了解患者除疾病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社会地位、心理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并就此建立起强调医者的职责除了在于诊疗疾病之外,还应注重对于患者的科普,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和养生的方**。这些因素与今天的科普认识和医学模式的转换有着惊人的符合性。正是在这种角度下看中医科普与和谐医患关系,才能够深入地领会中医科普模式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本研究找到坚实的研究基础。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