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和美国都将氯仿列为对人体有潜在威胁的可疑致癌物。高露洁全效和佳洁士部分牙膏均被指含有三氯生,而这些产品成分中都未标有含三氯生。扬州一家牙膏生产企业主管称三氯生用在牙膏中一般作为防腐剂使用,是行业通则。
这回不是三鹿,是三氯生。还是舶来的警示,认为氯仿有致癌的可能,选用要谨慎。然而这样的断定,在国内是足以“放宽心”的:一者,2009年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牙膏新国家标准。其中,禁止添加的成分有近1500种,三氯生被列入允许添加的防腐剂中——虽明确不得超过0.3%的量;二者,尽管业内人士认为添加三氯生是个行规。但吊诡的是,国内上架的十几个品牌的牙膏中,三氯生及其几种常用名,如克力恩、除菌素、三氯新等却未在成分表中出现,洗发水和沐浴露也一样“赶紧得很”。
人人刷牙,如同一日三餐,万一三氯生真是颗“定时炸弹”,风险不言而喻。既然有实验证明“这种物质会对心脏和肝脏造成损伤,可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且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等都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那么,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一是需要重新审视有关三氯生的“国标”,能避免则避免、能替代则替代;二是规范标识,既然三氯生是个业内通则,为什么公众没有从相关日用品的产品成分栏中看到其身影?再者,即便“不得超过0.3%的量”是个科学标值。那么,连成分都不标注的产品,职能部门又是如何监管这个三氯生的呢?
关乎健康的悬疑,即便是杯弓蛇影,也当“疑罪从有”。其实早在2005年,市场上部分牙膏产品就因添加了三氯生而遭遇“高度关注”。彼时,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对外称——各有关业务部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在着手展开相关研究。直到标准出台,三氯生也一直未曾走到接受公共监督的成分表“前台”。
波士顿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流行病学和环境健康专家戴维·奥佐诺夫说:“对于一种不能确定能给你带来益处,并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物质,最好的方法是远离。”三氯生引发的日用品安全质疑,但愿不只是一种周期性忧虑——而如果“刷牙死”不再是一个笑话,又有哪个部门能为这公共安全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