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医生开始选择离开体制,解开周旋于"创收"、"医患纠纷"和"论文"的枷锁,探索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张强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已经从医20多年的张强医生,今年1月才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辞去主任职位。
"我今年28岁"
在签约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后,现在的张强已经告别了流水线式的问诊方式:每天看6个门诊,一天最多做三例手术。这些工作量,仅为在公立医院时工作量的一半。这位开始自由执业的血管外科专家,认为脱离体制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自己看上去年轻了将近十岁。
自由执业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了自由人。张强说,"现在终于有时间慢慢和病人说话了。"他认为,5分钟打发一个病人根本不能体现他的水平。对比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很多医生抱怨,无奈自己有限的精力,还要用于"创收"开药、应付医患纠纷。
"跟公立医院不同,这里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在为医生服务,我现在有自己的秘书。" 张强说,自己打算再招一个秘书,那样,当他在台上开刀的时候,患者就可以先联系他的秘书。
"私立医院所有职能部门是给你解决瓶颈问题。而公立医院20个职能部门,每个礼拜都开一个讲座。你不来?扣分,扣奖金!"这给临床施加了不小的压力,张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核心竞争力遭到了削弱。
"未来的方向还是自由执业"
张强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并不看好未触及体制变革的多点执业,未来的方向还是自由执业。
全国相继展开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后却收效甚微。不少省份申请人数不足百人,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零申请".
张强认为,多点执业是一种不彻底的改良方式,它没有根除附着于公立医疗体制的身份管理及其相应福利,多点执业的医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有体制内的医生想多点执业,目前需要第一执业点的许可。很多时候,领导表面上同意了,结果却在暗地里给医生小鞋穿。"
张强则认为,离开体制,需要有所取舍。"要放弃不必要的头衔,耐得住寂寞。"他反问道,"之前在公立医院,医药公司的帅哥美女天天围着你,到私立医院这种感觉就没有了,我出来就放弃了这些东西,我不用药了,这个寂寞能不能耐得住?主任、专家这些头衔你舍不舍得放弃?"张强说,自从他离开体制后,原先《中国外科杂志》也就不再找他审稿。
"自由执业其实不自由,说实话,在公立医院你考核我,我对付对付还是很容易混过去的。"但自由执业不行,病人满意度,是真实的满意度。满意度下降了,病人就少;满意度高,病人就多。"自由执业后,医生的受益和风险全部落在个人头上,医生会更看重个人声誉和专业技能,尊重患者的感受。"张强说。目前,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对他所有手术病人进行回访:满意度达到100%.只有真正开始自由执业,或才可能建立一个竞争充分、自由流动、职业声誉机制完善的医疗行业人力资源市场。
"自由执业,并不区分做公立还是私立"
曾有多名医生向朱岩表达离开的想法。但他们一没勇气,二没机会。"私立医院医生最大关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成长空间大不;二是没有一个目标计划;三是养老问题。"张强说。那么机会呢?犹豫着是否要离开公立医院的人,不得不思考,哪里还有容纳自己行医理想的平台。
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民营医院走高端医疗路线,仍然无法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张强医生认为,就医难就医贵是垄断造成的,"跟其他产业一模一样".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公立医院既要背负"公益化"的社会责任,又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医生收入增长并不会增加病人的看病难。"如果能打破垄断地位,将有利于高端医疗与公立医疗体系各司其职,使得后者广覆盖基础医疗需求。
"我自由执业,并不区分做公立还是私立。"张强曾在与沃德签约后,一度想选一家公立医院,为更多老百姓服务。"甚至我都打算无产了。私立给我的报酬,我不需要到公立赚钱。"但它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公立医院从来没试过用自由执业的人,"公益的愿望公立医院不让你干";公立医院还是希望张强来帮医院培养队伍,大部分时间在公立医院这里,"这又走了我的老路".
张强说,在这个体系没有完善之前,目前国家善良的医生,可能会选择私立医院,作为容纳自己行医理想的平台。"将来一定会改,那时候,我还是愿意在公立医院干。"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