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 医联体是在帮倒忙?
2017-05-05 20:24
阅读:969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医联体”是2017年医改的关键词之一。两会上,总理在《**工作报告》里提出,今年要把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医联体上升为国家层面政策。
“医联体”是2017年医改的关键词之一。两会上,总理在《**工作报告》里提出,今年要把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医联体上升为国家层面政策;4月12日,***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部署。
与**层面大刀阔斧推进的做法不同,学术界对于建设医联体能否推进分级诊疗,一直有质疑的声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朱恒鹏认为:“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管控之手——体制内行政权力越大,则行政等级越高处资源越多,进一步增加对好医生的吸引力,这无疑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医联体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派三甲医院的专家去基层坐诊。但是我个人对这个做法很有怀疑,如果分级诊疗仅仅是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去基层坐诊就能形成分级诊疗的话,我真的怀疑。实际上,如果大的医疗体制没改,现行的医疗模式是最方便、效率最高的。一个专家在朝阳医院坐诊,一周看五天门诊,上午下午各四个小时,患者排队来找他,少则看60个,多则看160个,这样诊疗人次最大;如果这个专家周一、周二、周三分别去不同社区,就北京的交通状况,每天耗在路上两个小时,能看的患者更少。我的意思是说,分级诊疗的形成,不是简单地依靠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能够实现的。”
朱恒鹏还给出建议:“分级诊疗不应是‘分级’,而应是‘分工分类’,并且要建立适合医疗卫生体制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社区积极性。如何让优秀医生去基层?的确是收入问题。但是,建立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人事薪酬制度,是不是就是三到五倍的社会平均工资?三到五倍也罢,六到十倍也罢,这个是结果,关键是前面要有优胜劣汰机制。如果一家机构是**主导的公立机构,必然不会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优胜劣汰制度。公立单位实行的是论资排辈的**制度,全球皆然。”
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医联体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只是为了扩大病人来源。因此朱恒鹏提议,正确的做法不是让三甲医院院长琢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怎么把好大夫派去社区,正确的做法是让社区中心的主任们琢磨如何把患者留在基层。赋予社区中心主任们充分的权利,让他们琢磨怎么用好医生护士,怎么把患者吸引来。给社区用人自**、收入分配自**、经营自**。用人自**,让他们能按照能者进、庸者出、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聘人、用人、安排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造合格、称职的家庭医生团队。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真的实现“分级诊疗”政策设计的理想局面,根本就在于加强基层自身的力量,建立起能留住优秀人才的基层医疗网络,进而吸引患者留在基层。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