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营医院受到格外关注。民营医院曾靠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做大”.然而,多少年过去了,小广告只是从电线杆上搬到电脑屏幕上,其行医习惯依然没变,依然饱受诟病。我们看到了民营医院的乱象,却没有看到其后的推手。是什么造成了民营医院身份的尴尬?这里面有偶然因素,也有体制性和行业性的原因。
一个常见的指责是民营医院更容易出现诱导治疗和过度治疗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通常都会提到江苏省宿迁市的例子。宿迁医院民营化最彻底,早在2000年,宿迁拍卖了所有的公立医院,是目前中国唯一没有公立医院的地市级地区。学术界一直在评估宿迁的做法,但结论差别很大。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化加剧医疗乱象。北京大学教授李玲10年前的调研报告认为,民营化以后,宿迁医院出现了医疗设备竞赛、竞相引进专家技术、盲目追求高端、诱导病人多做检查和手术等现象,缺乏低成本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化可以形成有序竞争,反而能规范医疗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朱恒鹏在2011年的《宿迁医改评估报告》提出,没有证据表明宿迁的民营医院比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存在着更为明显的诱导需求行为。恰恰相反,各种证据表明宿迁民营医院的诊疗行为更为规范,过度医疗现象更为少见。
上述两种说法完全相反。此外,也有人认为市场化并没有错,错在市场化不彻底,该放手的地方不放手,不该放手的地方非得管,有点儿不伦不类。
不管怎么样,去年宿迁又开始筹建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当地似乎认识到,正常的医疗市场可以,也应该让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充分共存。因为民营医院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上,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动力不足,**在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时,动员民营医院也不如公立医院顺手。
宿迁以外的绝大多数地区,医疗市场往往同时存在准入管制过度与日常监管不足的问题。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的竞争优势,除了土地使用权获得成本、税费负担、医保准入、人才培养、人事体制等优势以外,医院和医院甚至有距离限制,不允许民营医院在公立医院附近选址。
民营医院准入审批程序繁杂冗长,公立医院垄断了主要的医疗服务市场。因为公立医院的垄断和先天的政策优势,民营医院很难做大做强。民营医院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成为监管机构限制排斥民营医院的理由。区别对待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日常监管。**身兼公办医院的出资人和监管者两重角色,在医疗**中,患者经常诟病其角色冲突,而民营医院则诟病政策的双重标准。
在此情况下,一些办医力量致力于绕过管制进入医疗行业。所谓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的做**源于此。这类科室绕过了行业准入的严格管制,又因为寄身在公立医院体系内部,在某种程度上绕过了**对民营医院的严格监管——即使它们经常提供与公立医院其他科室有明显差别的医疗服务。
这就是中国医疗市场的三角困境:对民营资本严格的准入管制、对不同体制医院的差别化监管,以及广泛的灰色地带。
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但医疗服务市场的供给并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国家应该降低对社会资本办医的门槛,消除对民营医院不公平的制度歧视,这样民营医院才可能有正常发展的空间。只有在公平且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国家才有可能对各种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进行一体监管,避免监管的灰色地带。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