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官网昨日发布《科技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将协**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督促共建院校率先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这也是有关部门首次明确对恢复儿科专业的呼声进行表态。
据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儿科医生缺口约20万。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的比例是儿科医生比例是0.4/1000,这个还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数据。而美国是1.6/1000,意味着一个中国儿科医生要干四个美国同行的活。
这次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只是管理部门为了缓解儿科医生荒的组合拳之一,以前还包括了降低儿科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等等。这个恢复儿科招生对培养专业的儿科人才是有帮助的。相比临床医学来说,儿科医学的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儿科方向,所以毕业生的儿科专业能力肯定更强一些。对提高儿科医生的整体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这个举措对缓解目前儿科医生荒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如果没有抓住儿科医生待遇和职业安全感这两个主要矛盾。几年后这个政策的效果会怎样呢?我们静观其效。
首先儿科医生工作缺乏职业安全感。因为30年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就一个金贵的孩子。所以在临床诊疗中家属稍有不满意的,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这个不是仅仅是几项法条可以搞定的。我们国家是否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尊医重医的观念?我们看电视时会看到很多类型的公益片,可就没有看过几个关于尊重医生的公益片。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为什么不做呢?(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与以前的某些媒体黑医生不无关系,现在是不是该还公众一个真实的医生?)只有让整个社会理解医生、尊敬医生,医患关系才会和谐。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当医生。
同时在发生医患**时候,执法人员能否对医闹伤医行为严格执法?相关部门能否不要对医疗**和稀泥式的维稳?因为这样的纵容只会使医闹伤医愈演愈烈。
再一个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和强度大。上面说了我国儿科医生工作量相当于美国同行的4倍。如果加上工资还那么低,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那谁还愿意做儿科医生呢?就算好不容易招到几个儿科医生,最后能走的还是走了。有些儿科医生宁愿调岗到后勤部门打杂,拿点医院平均奖。(因为儿科奖金很多时候不够医院平均奖)
就算现在恢复招生,5年本科、3年住院规培(和读研一起)、两年专科规培。他们也要10年后才能效力于儿科吧。10年后这波生育高峰也许都过了吧。能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吗?远水能救近火吗?
其实现在儿科医生来源不是问题,我们国家每年毕业60万医学生,其中70%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这些毕业生都可以考证、培养成儿科医生,为什么他们很多毕业就改行,最终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留下来做医生,且这其中没有几个想做儿科医生的。为什么不拿点好政策把他们吸引过来当儿科医生?这样不是能更快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吗?
现在重要的是珍惜现有的儿科医生,要想办法留住这些“稀有人才”,不能一边拼命招进来,一边却大量流失。那不等于白忙活了吗?
加大对儿科的投入,这个理应和重视教育投入一样,这钱值得投!因为都关乎儿童的未来,关乎国家的未来,关乎民族的未来!
儿科医生目前就很缺,现在开始恢复本科招生可以储备儿科的后备军,但是不能解燃眉之急。只有真正改善儿科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安全感等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儿科变得很有魅力了,自然会吸引很多优秀的人。
最后,想给相关部门九字建议“招得来 用得上 留得住”,这样定出来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