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脑出血与高血压病的密切关系在于:高血压病人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脑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压的约占95%。
一、手术适应症:
1 出血部位 浅部出血优先考虑手术,急性脑干出血手术疗效多不满意。
2 出血量 通常大脑半球出血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适应症。
3 病情演变 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即陷入昏迷,多不考虑手术。
4 意识障碍 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中度意识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5 其它 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大于200/18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者,多不适于手术。此外,手术前还应该征得家属同意,理解手术效果。
二、手术时机:
目前有以下三种意见:
1、是超早期手术,主张在出血24小时以内进行。
2、是早期手术,在出血1~5天内进行。
3、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以及辅助检查,全面考虑,灵活决定。
目前,多主张超早期手术,其优点是早期清除血肿,能够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害。同时,还能及早止血,防止血肿继续扩大,这样既能挽救生命,也能够使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状。
三、手术方式:
1、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1)皮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清除血肿可以早期清除血肿能降低血液和血浆产物的毒性作用,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缺血,防止血肿扩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血块清除后结合药物治疗能减轻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推迟脑细胞死亡。此外,早期血肿清除还可以结合重组活性因子Ⅶ的止血治疗,以防止再出血。但是,开颅手术具有侵袭性,患者需面临手术创伤及麻醉的风险。
(2)微小骨窗或“锁孔”手术。
2﹑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1)立体定向脑内血肿引流术: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施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加引流术,术中抽吸血肿约75 % ,术后经引流管注入l 万-3 万U 尿激酶以溶解血块。当患者血肿量在15-40ml,病情分级中型以下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最佳。此外,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到再出而的可能性,尽可能地选择在病情稳定、血压平稳的亚急性期。立体定向下的血肿引流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的优点,适合于位置较深和体积较小的血肿,但该方法减压效果差,有诱发局部再次出血的可能。
预防再出血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A 穿刺动作要轻柔,选择靶点要在血肿最大层面中央;
B 首次抽吸量控制在计算量的50 %-70 % ,避免一次抽空,负压吸力不能过高;
C 运用CT 复查动态观察脑内残留血量,合理使用尿激酶的剂量;
D 术中、术后控制血压。
(2)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治疗:神经导航技术不需要安置头架,减少手术时间,避免患者在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后,定位扫描时头部屈曲而引起的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等危险因素。此外,神经导航技术将不可视靶点变为可视靶点,操作简便,血肿定位准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医源性损伤。因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3)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血肿:在CT定位或立体定向导引下,经颅骨钻孔或小骨窗(锁孔手术)置人神经内窥镜至血肿内,直视下反复抽吸、清除大部分血肿。优点是手术创伤小,能在直视下快速彻底清除血肿,同时还可以止血,避免盲目过度抽吸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更快。
(4)脑室穿刺外引流:主要针对脑室内出血,当中线结构(如丘脑、桥脑或小脑蚓部)出血影响脑脊液循环,出现脑积水时,外引流可以用来缓解颅内压,作为对出血的姑息疗法。外引流的穿刺部位多选在侧脑室的一侧或双侧额角或枕角。
术后注意事项
① 保持血压稳定 :过高造成再出血,过低导致脑血流灌注压不足。
② 控制颅内压增高:防止继发性损害。
③ 防止并发症:如肺感染、 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
④ 早期进行语言、肢体功能锻炼。
近期,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事宜的科学声明,...[详细]
糖尿病与冠心病互为高危因素。当糖尿病与冠心病并存时,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