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雅辉:医务人员全部都冲在了第一线,只能靠这些人!
“阳”后的恢复期,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注意力降低了,是不是出现了“脑雾?”这样的症状会持续多久?
近日,“脑雾”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表示,自己“阳康”后感到疲倦、注意力下降。
专家:尚无研究能明确新冠和“脑雾”之间的因果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共强表示,事实上,“脑雾”并不是一个医学术语或科学术语,而是对一类谈不上症状的感觉的描述。新冠康复后,大部分的“脑雾”症状都会逐步缓解。
王共强说:“早在新冠出现之前,‘脑雾’已被用来描述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状况时出现的注意力下降和执行力障碍。主要包括思维和反应迟缓、模糊、混乱,精神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等一种或多种表现。”
“目前,尚无研究能够明确新冠和‘脑雾’之间的因果性。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感染新冠带来的身心疲乏虚弱,也会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 ‘脑雾’的症状。”
王共强提示,首先,可以合理摄入一些膳食补充剂,例如-GPC(甘磷酸胆碱) 。其次,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改善记忆力,及其他脑雾症状。
此外,感染前接种疫苗、增肌减脂,感染后及时抗病毒治疗,以及足量饮水、增加蛋白摄入、充分睡眠和休息,都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只要好即使在新冠康复后学习和工作效率变低,也不要过度担心自己就此‘变傻’,大部分‘脑雾’ 会在1个月~1年之内逐步缓解。”王共强说。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不少网友疑惑:在放开前,我们有“摸过家底”吗?为何还是感觉有些猝不及防?
近日,央视《面对面》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及相关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手里有的资源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根据这三年国内这块的感染率,另外也参考全球其他国家人群的感染率。我们当时算的是你什么都不做了,完全任由感染,那手里资源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按照这样缓疫压峰的情况,把感染的人数包括需要住院的人数,能够给稍微拉得缓一些,缓一些我们医疗资源的供给就是够的。
2022年12月上旬,不少城市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感染患者数量猛增,医院的发热门诊首先承压。据媒体报道,有的医院发热门诊人数激增10倍,一名医生一晚上最多接诊了150名患者。
焦雅辉:我们当时预判到了老百姓发热就诊需求会增加,所以当时做的方案,首当其冲的是发热门诊,我们要求所有的医院都要开放发热门诊,尽可能地要满足这些发热患者的就诊需求。
按照应开尽开、应设尽设的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同时,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医疗服务效率。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提供的这些能不能满足人们看病的需求?
焦雅辉:仅靠这些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的话,那肯定还是不够的。
以北京为例,一方面是所有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都要打开,另外,有体育馆、方舱医院也开设了临时的发热诊疗点,单纯是因为发热需要取药的话,到这些临时医疗点去购药,到这里去看十几分钟就可以。
当时北京有一个统计数据,在一个区临时发热点接诊的发热患者数,比这个区里面所有三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接诊的发热患者数还要多,所以这样的话又分流掉了医院一部分压力。
随着疫情的发展,救治的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诊和重症救治的科室传导。
到现在重症上来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还是老龄化,尤其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多,所以一下子出来这么多的重病人,大家都要到三级医院,尤其都要到这些三甲特别有名的三甲大医院,我们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很大的基数都要到塔尖去看病,这个供需矛盾一定会特别突出。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