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内分泌科医学进展 > 糖尿病皮肤组织损害的发病机制概述

糖尿病皮肤组织损害的发病机制概述

2012-12-04 15:40 阅读:1554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邝兆进
[导读] 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皮肤创面中存在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蓄积,可引起皮肤微环境 的改变即“微环境污染”,进而引起细胞、基质、组织等改变,包括诸多细胞因子失衡引发的一系列皮肤“隐性损害”等。因此,需高度重视皮肤组织的“隐性 损害”问题

  糖尿病皮肤损伤由自发性或外源性创面引起,其中糖尿病足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其难愈性以及带来的截趾(肢)风险,至今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需从糖尿病创面的发病机制来探寻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皮肤创面中存在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蓄积,可引起皮肤微环境的改变即“微环境污染”,进而引起细胞、基质、组织等改变,包括诸多细胞因子失衡引发的一系列皮肤“隐性损害”等。另外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创面形成和难 愈是由血管、神经因素造成,然而此观点不能完全解释创面进展中的各种现象,针对它们的治疗策略也未能解决创面难愈问题。因此,需高度重视皮肤组织的“隐性 损害”问题并结合血管与神经的多方面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异常研究,寻找糖尿病创面难愈的机制。

  高糖及AGE与“隐性损害”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判定标准,例如糖尿病大鼠皮肤中存在长期的高糖蓄积,且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在高糖环境下。糖的醛基与蛋白质的氨基或 脂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自发产生非酶糖基化反应(又称Maillard反应),最终形成不可逆转化的AGE-1,且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蓄积。越来越多的证 据表明,AGE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机体老化均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直接作用和受体途径引起组织、细胞功能的紊乱”。

  体外实验显示,分别采用高糖、AGE-人血清白蛋白干预,可使KC、内皮细胞和Fb活力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细胞贴壁能力减弱,并呈时效和量效关系;其中AGE的损害作用大于高糖,内皮细胞的耐受性低于Fb。在糖尿病大鼠实验中随着病程进展,皮肤组织中的糖含量和AGE含量不断增加,同时可 见表皮层及真皮层厚度变薄,表皮细胞增殖受抑,I、Ⅲ型胶原比例失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以及MMP-2/MMP-2组织抑制剂 (TIMP-2)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炎性细胞局灶浸润等。由此可见,高糖环境、AGE的蓄积与糖尿病皮肤组织的“隐性损害”密不可分。

  糖尿病皮肤组织损害

  皮肤组织学改变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层次欠清晰,部分细胞缺乏复层排列,棘细胞数量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糖尿病大鼠 表皮细胞层数减少至1-2层,棘细胞层、颗粒层明显缺失,细胞形态不一致,皮肤厚薄不均。糖尿病大鼠真皮层胶原纤细,排列紊乱,Ⅲ型胶原分泌增加,I、Ⅲ 型胶原交织排列,部分胶原出现变性、断裂,胶原变性区域可见慢性炎性细胞局灶浸润。

  糖尿病微血管改变

  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变化,其大致程序为:微循环功能性改变一内皮损伤一基底膜增厚一血黏度增 高一红细胞聚集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一微血栓形成和(或)微血管闭塞。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现存在多种学说,如多元醇通路学说、非酶糖基化学说、蛋白激酶c 系统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及己糖胺通路学说等。该病变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微血管在糖尿病创面未形成之前发生的病变,以及在创面愈 合过程中出现的血管形成困难和微循环障碍,均可能是糖尿病创面形成和难愈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神经改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复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引起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在非外伤性截肢的原因中,50%--75%由神经 病变型糖尿病足造成。该病变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远端变性、神经纤维丧失、阶段性脱髓鞘和髓鞘再生,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大量研究认为主要病因是长 期严重的高血糖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和自身免疫紊乱。有研究证实,高糖和AGE蓄积是导致糖尿病皮肤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使糖尿病皮肤具有不同于正 常皮肤的创伤起点,可持续影响创面愈合进程并最终导致创面难愈。

  糖尿病创面的难愈性可认为是在糖尿病皮肤、血管及神经等“隐性损害”基础上引发的一系列修复失调与损害共存的局面,以及两方面相互制衡、相互影 响的恶性循环。要解决糖尿病创面难愈问题,控制血糖无疑仍是预防和治疗的首要任务。糖尿病皮肤组织损伤和血管、神经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先后顺序,或者相互制 约关系,目前有关研究还较为罕见,仍需我们继续探索。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