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内分泌科医学进展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钙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钙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

2012-12-04 10:36 阅读:1964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邝兆进
[导读] 目前认为,动脉钙化是一种可逆性改变。血管钙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提示,在生理条件下血管钙化部位沉积的物质中,虽然焦磷酸盐、白磷钙石极难溶解,但无定性磷酸钙可溶于pH值较低的组织液中。体外研究证实,在去除致病因子后,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分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近年来,由于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DN患者人数也旱快速上升趋势。该病以白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为 主要临床特征,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在DN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并发症占首要地位,而血管钙化则是DN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表现之 一,也是DN患者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证实,慢性肾脏病(CKD)可促进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而且,在糖尿病与CKD双重促血管钙化因素的作用下,DN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率 及钙化程度明显超过非DKD的CKD患者和无CKD的糖尿病患者。血管钙化土要包括内膜钙化、中膜钙化、心瓣膜钙化等3种病理类型。

     DN血管钙化分子机制较为复杂。血管钙化的起源细胞有多种假说,包括血管内皮周细胞、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等。研究表明,内皮周细 胞中,“干细胞样”周细胞和“成骨细胞样”周细胞均可能是内膜钙化细胞的来源。中膜钙化细胞的来源目前公认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它在钙化促进因素作用下可向 成骨细胞转分化,从合成表型向分泌表型转变等。另外,循环中的骨髓源性细胞也可能是内膜或中膜钙化细胞的重要来源。目前研究还发现,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 育类似的主动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生物学过程。钙化发生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壁细胞(或血源性骨髓来源的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分化。因此,血管钙化是一个活性 诱导因子与活性抑制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在CKD状态下,高血磷、低血钙、高甲状旁腺素血症、低转化性骨病、骨质疏松、高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23、低klotho血症等均可加速血管钙化,而血清焦磷酸、γ-羟基谷氨酸基质蛋白(MGP)、OPN、骨保护素(OPG)等骨形成过程的抑制 分子则可能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认为,动脉钙化是一种可逆性改变。血管钙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提示,在生理条件下血管钙化部位沉积的物质中,虽然焦磷酸盐、白磷钙石极难溶解,但无定性磷酸钙可溶于pH值较低的组织液中。体外研究证实,在去除致病因子后,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分化的过程是可逆的:而且,存纠正诱 因后,骨化三醇增加(或维生素K缺乏)所诱导的血管钙化模型大鼠的血管钙化明显消退。

     目前临床指南多建议通过控制糖尿病、纠止DN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或直接针对血管钙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干预,可能延缓甚至逆转DN血管钙化。DN血管钙化的防止应根据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综合考虑,其内科治疗策略应该包括以下3点:

    (1)控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原发病及其伴随的代谢异常。

    (2)干预CKD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防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如限磷饮食、使用含钙或小含钙的口服磷结合剂、骨化三醇及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钙敏感受体激动剂等;警惕并防止糖尿病或腹膜透析患者易出现的低转化骨病。

    (3)直接针对血管钙化机制进行干预,如应用焦磷酸与二膦酸盐、硫代硫酸盐、维生素K等。实验研究证实,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7、MGP、OPN等钙化抑制分子、维持适宜程度的酸中毒等方法可改善血管钙化。

     DN患者常合并血管钙化。动脉钙化可能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控制糖尿病、干预CKD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或直接针对血管钙化病理生理过程进行治疗,可能延缓甚至逆转DN血管钙化。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