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沈晓明教授在2016浦江儿科论坛上呼吁:在追求高技术的同时,也应关注“低技术”,也就是那些易掌握、易推广、实施成本低的技术。
沈晓明认为,“低技术”目前在实践中被忽视,制定卫生政策时,强调对高技术的支持而忽视对实用技术的支持;评价科技成果时,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
“低技术”理念,在论坛上引起热烈响应。儿童保健专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教授说:“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科研,都不能一味地为技术而技术。例如,过去儿科医生都会用检耳镜对发热患儿进行常规鼓膜检查,但现在几乎没有内科医生在问诊查体时运用检耳镜。事实上,10%的发热患儿可能患有中耳炎,如果有更多儿科医生掌握一些全科儿科学的技能,就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就诊便利。”
近年来,医疗新技术向微小、快速、自动、高效、精确、轻便、集成等综合方面发展,逐步改变了传统医学单凭经验和个人技巧诊治疾病的医学时代。然而一些医院和医务人员在引进高新技术同时却忽视了另一种情况,即适宜“低技术”在临床诊治中的地位,忽视了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发展和建设。
以外科为例,目前外科医生尤其是年轻的外科医生对新技术已产生严重的依赖趋势,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有些人陷入了选择“舞刀”还是“弄剑”的泥潭:有些人忽视了对于提高自身手术技能的要求;有些人丧失了对手术本身的思考和自我提升能力。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分离、暴露,这些最基础的手术操作正逐渐被忽视。
大量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并非能控制、占领全部医疗领域,即使在将来,适宜技术仍有广阔的领域。在许多情况下,适宜技术是发现病变的第一站,也是医生的基本功。正如不少临床医生指出的那样:高新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诊断技术,如体检及某些化验等。一般情况下,传统体检、常规化验先做,发现问题后,再合理地选用高技术检查。同时,我国国情也不允许将高、精、尖技术去检查所有的病人。
医生们,追求高技术同时请莫忘“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