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9时55分,C**-2的《对话》栏目播出一期题为《来自一线的医改报告》的节目,请来一支来自温州的“团队”,介绍医疗改革的“温州解法”.“团队”成员有:温州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程锦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肖鸣,温州市人民医院院长赵翚,市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何耀平等。长达50分钟的节目阐述了哪些解决百姓关注问题的办法?
老百姓看病的问题一直引发社会的讨论和探索。温州**、医院层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如今效果明显,引起《对话》栏目的注意。
节目中,陈肖鸣先是介绍了附一医摸索出来对付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把挂号长队“消化”在大厅29台自助挂号机上;把排长队的缴费流程“消化”在医生电脑旁的“POS机”上;所有刚取消的号源在“回收”之后以随机的方式放出,搞得“黄牛党”无从下手。
节目播放了特邀体验**刘国恩教授在温医大附一院实地体验过程的短片。刘国恩坦言,他曾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看小毛病,楼上楼下跑了四五次,而在温医大附一院通过自助机预约了眼科孔丽萍主任的门诊号,看病时间比预约时间提前10分钟,收费实时,收费后收到了拿药小条和手机短信信息,当他走到发药窗口时,药品已在窗口等待他的到来。
“研发国内功能最强的挂号机、把所有号源放在同一网络平台实时共享,推广二代身份证实名制挂号,把老人和子女捆绑,让医疗记录记录在病人档案里,让收费记录记录在监护人档案里,推广手机门诊,让慢性病患者减少来回奔波烦恼……”在谈及如何解决百姓看病难,挂号难等难题时,陈肖鸣介绍了通过建立互联网+医疗举措来解决医患难题的经验,表示要有互联网的思维。
节目后半段,程锦国介绍了温州市信息诊疗数据平台的建设经验。“我们在医院推行信息化基础流程改造,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烦,在业界引起了一定效应。此外,**搭建公共平台,推进各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共享,使温州市医改有很大推进,如附一院新院单体医院每年门诊量400多万,却很难看到有人排队,这让央视产生浓厚兴趣。”
温州从2014年底开始“双向转诊”的试点。去年,全市基层诊疗人次达3679.8万,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约达52.35%,较2009年提升近30%.这个52.35%的数据意味着--温州每100名患者,就有近53人选择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如今,温州52.35%的基层诊疗人次比例已超出全省4个百分点,同时处于全国领先。
医改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让大医院不再人满为患,小医院不再空空如也。从这个数据上看,温州已有初步成效。
程锦国介绍温州开启的“诊疗信息共享”经验,294家医院的诊疗数据互通有无。同时,目前全市117家乡镇卫生院、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有的甚至是分院形式,全市建立了29个县级医联体,覆盖了117家乡镇卫生院,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学人才已有效下沉到基层。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百姓们放心大胆地在乡镇卫生院看病。
现场,一位专家提问,温州的医改方式能否在全国**?刘国恩给出评价,他认为医改的“温州模式”的一切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可在全国推广。刘国恩还说,经过调查,温州的地市一级共享模式的“诊疗信息共享”还是全国首家创建成功的。
对于刘国恩的评价,程锦国表示认同。首先,温州对医改与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并不算高,其他中等城市其实可以承担。其次,温州医改所解决的方法,经过实践探索,不难解决,且已有初步成效。还有一点,地市统一平台的“诊疗信息共享”居然是全国首创,这一点让大家都很意外,很欣喜。他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努力,也希望各界人士提出宝贵建议。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