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宁
停诊、限诊、通宵排队……今年年初全国儿科急诊全线“爆棚”,一些医院甚至濒临“崩溃”,2月,国家卫计委连续发布“拟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完善儿科薪酬体系”等激励政策。然而,拯救儿科医生人才危机的呼声仍然没有停止。
时值“两会”,儿科问题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诊疗难度大、工作负担重、收入水平低、医暴爆发率高……对于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儿科问题,他们究竟都怎么看?
儿科问题“积重难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觉得,儿科正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取消儿科专业的决定并不明智,儿科的问题已经给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敲响了警钟”.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副主席、上海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也认为,“儿科医生荒”是整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到某一阶段爆发出的一个现象,是改革不到位的体现。
“培养一个儿科医生最少需要十年时间,最近刚刚提出的恢复儿科招生的决定很难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而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科医生会更加缺乏。”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眼病防止研究所所长李甦雁认为,重启儿科本科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即便恢复儿科,大家愿不愿意学是一个问题,如果待遇不能提高,儿科医生还是会跑掉。
“很多医患冲突都是发生在儿科,父母心疼小孩子,都比较容易激动。儿科待遇低、事情多、就医环境不好,很容易产生冲突,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科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计委主任李利认为**应加大儿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投入,“合理提高儿科诊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加快建立更为合理的儿科服务价格体系,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让儿科医疗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
给儿科医生更公正的待遇
为了缓解“儿科医生荒”,卫计委去年***了儿科执业医师考试“降分”录取,鼓励内科医生转岗儿科等政策,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做法是对于儿科医生价值的不尊重,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意味着把儿科医生等同于不合格医生。
事实上,在医界内部,很多医生的对儿科医生的评价都不公正,甚至有人将儿科称为“小儿科”.全国政协委员、北大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认为,“儿童各种机能发育不完全,身心都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动过程中,针对这个群体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非常特殊,因此儿科绝对不是缩小版的内科学。”
除了改变公众的认识,温建民认为法律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儿科医生经常挨打挨骂,这与《责任侵权法》中关于“推定医疗过失的性质”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的规则”也有一定关系,“无责任过错的赔偿是很不合理的,对于医务人员并不公平”.
今年初,在北上广地区连续爆发的儿科急诊陷落事件,不仅是大城市大医院独有的问题,在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地区也非常严重。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表示,在儿科医生稀缺的情况下,优秀人才更愿意留在大都市,想让他们落地基层并不现实,“解决了本科阶段培养儿科医生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儿科医生荒的问题。”
作为一个地方医院的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或许更有发言权。“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儿科的问题,所以近十年不管从儿科医生的***、培养、使用还是学科发展、奖金福利分配,我们一直都采取了倾斜政策。”同时,他也认为发展好儿科是一种社会责任,“很多时候,一个医疗系统的整体水平,不是看它的医疗技术有多高,而是看它对老人和小孩的关怀和保护程度,这是评价医疗系统公平性和可及性的重要因素。”
除了提高待遇,代表和委员们也认为应该加快儿科医生的流动性,李利认为,要在3-5年内取消儿科编制限制,让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所需儿科医生,让更多的人愿意成为儿科医师。温建民则认为,要放开对儿科医生的限制,让儿科医生自由地开诊所。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