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改造人类基因 多少国家投“赞成”票?

改造人类基因 多少国家投“赞成”票?

2015-12-04 21:45 阅读:967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无论人们兴奋、迟疑还是恐慌,基因组编辑技术已然形成一股巨浪,来势汹涌。技术越走越远,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人类是否应该修饰自己的基因。近日,中美英三国科学家齐聚华盛顿,讨论如何应对基因编辑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12月1日3日,由美国

    无论人们兴奋、迟疑还是恐慌,基因组编辑技术已然形成一股巨浪,来势汹涌。技术越走越远,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人类是否应该修饰自己的基因。近日,中美英三国科学家齐聚华盛顿,讨论如何应对基因编辑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12月1日——3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联合组织召集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在华盛顿拉开帷幕。全球顶尖的基因领域研究学者汇聚一堂,探讨飞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所带来的基础研究变革、潜在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管控以及法律问题等。这场大会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专家代表,人类在基因改造上应该走多远?

    峰会主持人加州理工大学病毒学家戴维·巴蒂摩尔(David Baltimore)在会上说:“我们已经无限接近于改变人类遗传基因,有太多令人不安的问题,我们得给这个世界把控下温度。”

    近几十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从**N、TALEN,发展到CRISPR/Cas.CRISPR-Cas9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基因组编辑策略,它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种技术对细菌、人体细胞以及斑马鱼进行过成功的遗传学改造工作。此外,科学家已经试图采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治疗肌营养不良、镰刀形细胞病、癌症、通过改变**细胞治愈男性不育问题,并试图在猪身上培育可移植的人体器官。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还刊登了一项研究,美国科研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蚊子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携带一种抗疟疾的基因,从而对疟原虫产生抑制,进而遏制疟疾的传播。

    在攻克艾滋病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也大有可为。2014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文,美国坦普尔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剪辑技术的精确剪切,将艾滋病毒从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基因组中剔除。坦普尔大学的Kamel Khalili等研究人员采用了该技术,针对艾滋病病毒潜伏的多种细胞模型进行实验,比如小胶质细胞、T淋巴细胞等,实验结果证实,艾滋病病毒均被清除。

    与医疗治疗不同,该技术最大的伦理问题在于“生殖编辑”.这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科学家们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基因编辑技术如果普遍推广,也意味着可能存在操纵生殖细胞:通过改变**、卵子或者胚胎,来改变后代的基因。今后是否人们可以通过付费来选择孩子的基因呢?

    “我们都同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总有一种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语言,”生命伦理研究所海斯汀中心(Hastings Center)主任、生命伦理学专家Josephine Johnston说,“人们对这项工作关注的一些其他问题还是很难进行对话。”而这些问题并非只是科学方面的,还有社会领域的问题,包括知情权以及人类在基因修饰中的角色等问题。

    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发言人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n)在本周二表示:“这样用于妊娠的生殖编辑是绝不能跨越的底线。”而支持者则认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把会导致新生儿致命性疾病的基因去除。

    各国对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态度如何?根据《知识分子》报道,2014年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球39个国家中,有25个国家通过了法律禁止对人类生殖细胞基因进行修饰,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以及英法德等不少欧洲国家。另有4个国家已通过文件禁止这类研究进行,但未立法,这其中包括中国、印度。而俄罗斯、阿根廷等9个国家对人类生殖细胞基因修饰的态度则左右摇摆。而在美国,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修饰则在被限制的情况下进行。

    哈佛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认为“堵不如疏”,他表示,如果主流科学不能探索遗传基因编辑技术,那么除了阻碍预防医学的进步,还会推动地下黑市以及不受控制的医疗旅游(病人去该技术合法的国家进行治疗)的发展。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珍妮弗·戴娜(Jennifer Doudna)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写道:这是一种会对人类产生永久、深远影响的技术,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公众应该在安全和科技间找到一种平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