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是一种成本较低且见效较快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科研院校、知名企业、国家机关中广泛实施。目前,四川省成都市在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为了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问题,在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合作中引入导师制的人才培养制度。今后,基层有望带出自己的专家!
众所周知,基层医院师资匮乏,医疗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医生流动性大成为分级诊疗的主要瓶颈。想要吸引患者在基层看病,首先就要解决基层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才问题,成都市成华区卫计局在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与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实施“导师制”人才升级制度。
成华区七医院院长王敏介绍说,所谓“导师制”,就是根据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结合科室发展规划和医生自身职业规划,在三甲医院为每一位进修医师指定1——2名专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培训,让基层医生在更快速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树立“在基层也能当名专家”的信心。
“导师制”的具体推行方法是,成华区的2家基层医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这种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按照“3+X+Y”的模式进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师在医院需经过3年科室轮转。第二阶段是“X”阶段,即非脱产专科进修培训,医师将每周安排1——2天到市二医院相应科室,在“一对一”导师的指点下学习专科医疗技术。X阶段的具体进修培训时间视专业而定,一般为1——2年。修满相应学分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即Y阶段。这一阶段为脱产进修,一般为6——12个月,医师在导师“一对一”的带教下将向专家型人才进发。
成华区卫计局局长何艳红表示,较长时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工作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实现选派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脱产培训的愿望。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的学习机会少、见识少,又导致基层医疗技术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正因为此,基层医疗机构很难留住人才,甚至常常出现新进入员在考取医师执业***后便辞职另谋高就的情况。何艳红说,在国家“强基层”的政策指引下,必须想办法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能力建设,让医务人员看到在基层的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才能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地。“导师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成华区***并施行。
据悉,“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已经在成华区第三、第七医院和新鸿路、青龙、龙潭、圣灯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何艳红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基层医疗机构自己的专家从而稳定人才队伍,而且在具体诊疗过程当中随时接受导师指导,让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带来的服务,此举将助推分级诊疗的落实。据悉,“导师制”在推行一段时间后,成华区卫计局将进一步扩宽合作渠道,让更多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成为基层医生的“一对一”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