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急诊医生:我无法改变大环境 却可以影响患者

急诊医生:我无法改变大环境 却可以影响患者

2015-03-04 15:10 阅读:1154 来源:环球医学资讯 作者:老* 责任编辑:老者
[导读]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医患之间爆发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国家之一。医患之间不信任、相互侵害甚至以生死相搏。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医患之间爆发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国家之一。医患之间不信任、相互侵害甚至以生死相搏。尽管这里面多数是由于体制之弊导致,但一位急诊医生的一句话却令笔者相当认同:“作为一个小急诊医生,我无法改变大环境,却可以影响自己诊疗的患者,释放安全和善意,获得内心宁静和职业荣誉。”如果所有医生都能如此,或许再无暴力相向。

    大年初三,河南睢县中医院医生被患者家属打倒在地。同样是在大年初三,深圳市人民医院遭遇醉汉家属打砸。大年初六,营口市中心医院一男子持刀打砸医院。医院暴力,为什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就连过年也不消停。摆花圈、拉横幅,砸医院、打医生,似乎各有各的理由,场面都是惊心动魄,让人心寒。

    近三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暴力伤医事件发生,有时甚至是连续每周发生暴力事件。在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之后,是医生自备辣椒水、***等上班;而在医生对患者百般戒备的同时,患者也逐渐对医生采取非常手段。在医院挂号窗、收费窗、药房取药窗、诊室外候诊区等处,经常听到患者对医疗过程及医护人员的抱怨甚至辱骂。在某些情况下,与你面对面交流的患者和家属口袋里揣的是录音笔。部分人甚至直接掏出手机拍摄诊疗过程。

    医患本是抗击疾病的同盟军,如今却异化为彼此对立的两个阵营,剑拔弩张,针锋相对。这样医患紧张的现状,体制之弊是罪魁祸首。然而,臃肿的医疗体制改革进展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甚至爬向哪个方向都是未知。期待医疗体制改革成功,医患双方皆大欢喜,仍是一种遥遥无期的奢望。而在此情况下,医生应该如何做呢?是躲避还是直面应对?

    下面这名急诊医生的自述或许能为我们带来答案:

    在夜鹰看来,一个急诊医生在工作中应该做到:内心镇定,语言温和,技术自信,行动迅速,适当妥协。

    我曾在患者家中开展复苏抢救半小时,即使没有成功仍然收获家属感谢(镇定、自信、行动迅速);我经常第一时间去处理应对讨厌的、恶臭的醉酒患者和家属(语言温和、行动迅速);我曾用超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来让激动的家属有时间来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适当妥协);我也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坚持回家土葬的患者家属运走尸体而事后报警备案(适当妥协);我更多的坚持规范的诊疗过程,尽力让每一个诊疗策略都能经得住拷问(技术规范);我也总是尊重患者的意愿,让其充分参与诊疗策略的制定。

    在常年的急诊工作中,夜鹰发现,越是温和的语言,越具有安抚患者的力量;越是自信规范的诊疗,越赢得患者的尊重;越是充分的告知,越能获得患者的配合;越是退一步妥协,越获得一份自身安全和从容。

    作为一个小急诊医生,我无法改变大环境,却可以影响自己诊疗的患者,释放安全和善意,获得内心宁静和职业荣誉。

    诚然,患者家属心情焦急,心理错综复杂,情绪激动,希望患者能够得到救治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求救治采取的方式方法要合理。文明就医,有话好好说,“暴力”就医是绝对不可取的,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为医患关系带来极大地弊端。

    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充分、不完全严重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医患缺乏基本信任是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极大诱因。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患者医疗救治服务,肩负着大家人身健康安全的重要职责。患者一旦入院,就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主动而有耐心、充分而及时的沟通协调来建立医患之间的基本信任,消除猜忌防范,而不是见到情绪激动的家属,没耐心,怕被打,不愿与其沟通商量,因畏惧、有顾虑、有情绪、压力大、不信任、怕担责和无奈,抱着“防御性心态”离开,导致医院公信力“滑坡”,医患矛盾进一步“恶化”.

    据统计调查发现,大多数医疗**并不是由医疗事故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医患之间沟通失败、医患互不信任导致的。和谐的医疗环境急需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提升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国家及其相应的部门应联合起来,主动出击,依托相关法规制度及运行程序与规则,加强对社会各层级的正面引导与宣传教育,扭转“信闹不信法”、“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陈旧观念,提倡文明就医,真正从熟人社会的信任一步步转化为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的信任。

    而与此同时,医生应先行动起来,影响自己诊疗的患者,释放安全和善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