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肿瘤科医学进展 > 全国首个宫颈癌患者保育门诊开诊

全国首个宫颈癌患者保育门诊开诊

2014-12-04 11:55 阅读:1227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老* 责任编辑:老者
[导读] 12月2日,全国范围内首个针对宫颈癌患者的保育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诊。首次门诊迎来患者及家属咨询超过50人次。

    12月2日,全国范围内首个针对宫颈癌患者的保育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诊。首次门诊迎来患者及家属咨询超过50人次。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的现行发病率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6倍。宫颈癌病原体感染在35岁以下青年女性中日渐增多,15——24岁青年女性正成为宫颈癌的感染高发人群。据上海市疾控中心调查分析显示,宫颈癌发病正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下发病的女性比例在1970年时不足2%,如今已经超过20%.

    年轻的宫颈癌患者中超过40%是未婚或者还未生育的青年女性。“过去将宫颈和子宫‘一锅端’的手术方式,虽说能根治恶性肿瘤,但也意味着这批患者将终身失去当妈妈的机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说,“此次新设的门诊,就是凭借妇瘤科在根治性宫颈切除手术中的成熟经验,依托多学科综合诊治平台,为初诊患者提供手术咨询和指征评估, 并为术后患者提供随访和备孕指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十年间共完成根治性宫颈切除手术250余例,系全球单中心完成此项手术最多的医疗单位。这个创新的手术方式在不影响宫颈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无需切除患者整个子宫,而是在切除了病变的宫颈组织以及与其相连的宫旁、上端**组织后,将保留的子宫体与**缝合,患者在术后能恢复月经周期,为孕育宝宝留下了一条“生命通道”,目前已有十位患者术后怀孕,尝到了做妈妈的幸福滋味。

    同时,吴小华教授和其团队成员在临床实践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宫颈癌患者保育手术的“复旦标准”:淋巴结未有转移、肿瘤最大径小于4CM、肿瘤局限于宫颈、年龄小于45岁且无不育病史、病理类型为鳞癌、腺癌或鳞腺癌。此项标准也于近日被2015.V1版国际权威的美国NCCN宫颈癌诊疗指南收录并推荐使用。

    吴小华教授指出,恪守严格的手术指征是此项创新技术的“生命线”.与原先宫颈子宫‘一锅端’的传统手术相比,这一创新手术首先必须保证肿瘤学安全性,有了安全的前提,保留生育功能才有意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十年的临床数据显示:这一手术的术后复发率约2%,而相同条件的患者接受传统子宫切除术的复发率在2.5-3.5%间。这一安全性保障是吴小华教授团队恪守手术指征、对患者严格筛选的结果,也是权威NCCN指南收录并推荐“复旦标准”的原因。吴小华教授在门诊中也向多位家属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沟通工作:“依据现有的影像学及其他检查结果,患者可以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机会,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术中的病理结果而定,处于指征‘临界点’的患者,我们还是建议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任何情况下安全性都是第一要务”

    在宫颈癌保育门诊的首次就诊患者中,既有慕名而来的初诊患者,也有术后随访的老病人。250例患者中10位术后怀孕的成绩单,在吴小华教授看来尽管可喜,但还不满足。他表示,宫颈癌患者接受这一创新手术后组建幸福家庭并成功怀孕的难度远比一般女性高。首先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要有家人——特别是爱人的支持鼓励。不离不弃的爱才能使这些不幸却又万幸的女性尝到做妈妈的喜悦。此外,虽然多数患者术后6个月即可考虑怀孕,但对于术后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出于安全考虑一般建议将怀孕的时机推迟到术后两年。备孕前应该接受全面体检,排除肿瘤复发以及术后的并发症。 “患者术后在妇瘤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地进行备孕,将会大大地提高患者的受孕成功机率,同时体外受精和其他辅助生育技术也能使其受孕的几率较自然受孕可高出三分之一。”吴小华教授强调。

    据悉,宫颈癌患者保育专家门诊每月第一周的周二下午,由吴小华教授和团队副高以上的医师轮流坐诊。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现场三种方式进行提前预约。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