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两代医生的爱情和生活

两代医生的爱情和生活

2014-08-04 17:00 阅读:2240 来源:医学论坛网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我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曾是军医,且父亲因为曾去支援非洲,所以年轻时候极少与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过。 以下故事发生在我记事之前,我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听长辈们不断地提起,拼凑还原出事件的原形。 当我还是个婴儿,也许是4至7个月大的时候,终于团聚

    我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曾是军医,且父亲因为曾去支援非洲,所以年轻时候极少与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过。
 


    以下故事发生在我记事之前,我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听长辈们不断地提起,拼凑还原出事件的原形。

    当我还是个婴儿,也许是4至7个月大的时候,终于团聚了的父亲母亲为了实现他们对爱情的相守的誓言,决定任何情况下都要在一起,甚至在一起值夜班。这样他们就可能在最大程度地的增加他们的相聚相守的时间。他们相信婚姻的甜蜜和谐程度与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绝对成正比。

    故事背景:

    他们俩一起上夜班以前,每逢父亲上夜班,母亲会在家带着我们三个姐妹,那时候我们家的房子很小,两个姐姐只能寄宿在姥姥家。轮到母亲上夜班,父亲则会去医院陪同,并把我带上(我是 100%全母乳喂养,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奶泵,所以母亲走在哪里,我就只能跟着母亲到哪里。)在换班换来换去的那些日子,他们灵光一闪,总算如愿以尝地把夜班调在同一天了。一起上夜班以后就不一样了,同时夜班,也意味着同时下班,他们有更多的时光在一起。

    他们对这个尝试非常兴奋,预想着可以又厮守一起了 .基于平时每次夜班的规律,只要没有突发事件和手术的话,就会有平均3-4小时的小睡时间。于是母亲的值班室就成了我的婴儿房。其实父亲的外科值班室是在不同的楼层,但是他决定和母亲在一起共用一个值班室。于是我们一家人,就在一个狭小的只有一张上下铺的值班室里开始了新的作息。

    当父亲来母亲值班室时,床头的值班电话就担负着外科和病理科呼叫的双重任务。父亲母亲都是很警觉的医生,值班时候即使闭着眼睛休息,大脑也不会放松。电话响起的第二声之前,一定会接起电话,确保我不会因被惊醒而发出的哭声,也加入到医院夜班的交响曲里。

    上帝大概有意于要给这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真正的考验。一次夜班,先是父亲有一个紧急的胃穿孔手术,紧接着又来一个阑尾炎手术。因为母亲的值班工作包括了为手术患者采血和配血。世间事总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突然妇科又有了一个紧急的宫外孕急诊手术要做。父亲的手术还没有下台,母亲又要去完成下一个手术的配血工作。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仪器,母亲也没有助手,一切的要全靠她自己人工手动操作。母亲陷入一个非常被动的境地,无法分身照顾我,只能把当时几个月大的我--一个小婴儿独自留在值班室睡觉。

    突然又有了意外情况,电话**大作,父母都不在值班室,没有人能够在第二声铃想起前接起电话。最终**把我吵醒了。也许我的肚子饿了,也许当时我的尿布湿了,也许是发现母亲不在身边,我开始害怕,于是我在床上爬着想去寻觅舒适和安全感。终于,我从床上掉下来,头着地摔在了坚硬的水泥地上。当时惨烈的哭声惊动了整个病房大楼。

    我的哭声传到了母亲耳朵里,她已经接近完成工作了,以迅疾不及俺耳的速度跑了回来。母亲带着深深的歉意哭着把我抱在了怀里。父亲也做完手术赶来,对我做了检查,可是并没有做封闭性脑损伤的详细评估。父亲的一个同事,普外科医生对我进行了初步检查,做出了观察处理的决定。同时母亲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要再一起值班了,不能让女儿再有危险了。

    手术室的护士长开玩笑建议,是否父亲可以把我背着去完成下一个手术。(那年代的医院条件真是艰苦,手术室的纪律也真是随意,不过这都是时代的产物,请读者们且读且理解。)

    总之,我从此在父母的同事中有了个外号:“高音”.这个绰号并没有随着我的成长而被遗忘。如今我的女儿已经2岁了,回国随外公外婆去他们工作的医院时,仍被他们的同事们称作“高音的女儿”.我的先生听了以为我真的是soprano ,我告诉他这个绰号的出处,以澄**相。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听完后说“Yan,你知道吗?他们如果在美国将你一个人留在无人看管的环境中,是会被剥夺抚养权的,甚至要被**忽略儿童罪。”

    父亲母亲从此没有在一起值班,庆幸的是,我的颅脑外伤也在慢慢康复,虽然疤痕没有彻底消失,但智力没有受到影响,没有任何后遗症,而且考进了父亲曾经就读的医学院。

    时间飞逝过了25年,我做完了中国的住院医,来了美国;再考过行医***,又开始了美国住院医。如今在美国行医有十余年了,我也有了一个小小的幸福之家。行医之余,我也愿意用写病历的笔来丰富医生的世界。我的先生很开明,我两已经达成共识,女儿将来如果也愿意从医,就选在斯坦福医学院,离西雅图近些,可以常去看她。

    记者手记:

    听Dr. Baum讲述她和父母的故事,我能感觉到她为自己是医生的孩子而自豪,以及她为自己也是医生而骄傲。 “感谢父亲和母亲将我带进了医学这个领域,虽然这个职业并不能使我成为名流巨富,却使我的精神十分充实。” Dr. Baum说。

    而我也有幸在Dr. Baum的海景公寓里见到了她的父母。这对慈祥、恩爱的医生伉俪,如今已不再行医,但闲暇之余会说起他们的往事,很多是医院的趣闻,可见他们对曾经的医生职业充满感情。

    在他们的家族,不仅仅是Dr. Baum的父母,她的叔叔,姑姑、舅舅、姨妈都分别毕业于不同的医学院,在各自的领域各有造诣,服务于华北地区各个医院的不同的科室。如果将他们家的医生资源整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

    Dr. Baum和她的父母都毕业于同一所医科大学,一家人除了是亲人,还是校友,她的父亲是第四十七期毕业生,她是第七十四期。这在美国人标准里是家族极大的荣耀。

    刘父亲当年是青年才俊,毕业的时候分配到北京的总政,报到后才被告知他和另外几个根正苗红、“既红又专”的同学们一起被分配了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支援**。刘父亲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军队医生, 到了**后不久,随之而去的刘母亲也成为一名军医。

    **十一年后,刘父亲转业回到地方的铁路医院,不久又被抽调去支援非洲。因此刘父亲年轻时候几乎没有与刘母亲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过。Dr. Baum从同一所医学院毕业之后,也与父亲一样最初到北京工作,不久又选择了去美国留学和行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