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称,他们通过果蝇研究进一步揭开了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的机制。记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而这一最新成果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记忆的形成机制。
在果蝇的大脑中,存在着负责嗅觉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细胞。研究人员表示,嗅觉学习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一个范例,巴浦洛夫就曾通过实验展示过这样的反射。研究人员在这项新研究中训练果蝇,使其将弱电击与某种气味联系起来。经过训练后,果蝇会躲避这种气味。
科学家发现,果蝇大脑蘑菇体中的gammalobe神经元会被气味激活。当果蝇受到训练,将某种气味与电击联系起来之后,这些神经元的活性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果蝇对气味的反应。有趣的是,果蝇在训练后遇到与电击无关的其他气味时,其gammalobe神经元的激活较弱。而与电击关联的气味,能使这些神经元强激活。这说明,上述神经元对于训练过的气味应答更强。
研究显示,大脑中天然存在的异源三聚体G(o)蛋白参与了gammalobe神经元的抑制。研究人员指出,单独在这些神经元中去除这一蛋白的活性,会导致记忆痕迹丧失,结果使果蝇的学习能力变差。文章指出,G(o)蛋白抑制gammalobe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这是形成记忆痕迹和联想记忆的关键。
果蝇的大脑结构简单,神经元数量少,但其蘑菇体与人体的鼻周皮质很类似,承担着同样的感知整合与学习功能。因此果蝇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记忆的获得、储存和恢复。
研究人员表示,果蝇的神经系统简单,同时行为又足够复杂,非常适合神经学研究。行为的复杂性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学习、攻击、成瘾等行为,而神经的简单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重要的神经活性,此外果蝇还支持行为学实验。在果蝇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鉴定特定行为所必需的分子,剖析行为改变背后的神经环路。
这项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了记忆形成机制的新线索,而理解这一机制将有助于未来通过治疗改善痴呆患者的记忆情况。
让我们首先从抗血小板疗法来进行讨论。毫无疑问的是,阿司匹林对于卒中的二级预...[详细]
研究者正在尝试使用一种有力的影像学检查工具,对难以寻觅的癫痫病灶进行定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