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是病人对麸质饮食(俗称面筋)不耐受而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其特点为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的绒毛萎缩导致小肠对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等吸收不良,禁食含有麸质的食物能使症状缓解,小肠粘膜恢复正常及抗麦胶抗体消失,但再次进食又可迅速复发。
2013年11月刊发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杂志上的一项最新机研究显示,在对经规范化治疗的乳糜泻患者进行随访之后发现,对与无麸质饮食疗效的评价,无论是饮食评估还是血清学反应都不能替代黏膜修复的评估价值。
乳糜泻患者继发肠道炎症可能是最常见的不良预后,肠道粘膜修复是治疗的理想目标。目前对于临床上用血清学反应来评价组织学痊愈情况并将其作为随访检测指标还存在争议。来自英国的研究者将活检临床路径中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共收了集剑桥乳糜泻数据库中595名乳糜泻患者的规律随访病理活检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有391名患者同时接受了病理活检和血清学检查(其中15%血清学反应阴性),有182名(47%)患者出现持续绒毛萎缩(VA),抗组织谷氨酰胺转氨酶(TTG)抗体评价VA的敏感性为43.6%,对于94名初始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饮食评估和再次活检评估无麸质饮食的疗效,以明确能否通过调整无麸质饮食改善部分VA患者的病情。对298名患者实施规范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再次活检结果决定患者出院或继续进一步治疗。
研究者最后总结,血清学检查对于无麸质饮食者肠道黏膜修复情况的评估作用不大,饮食评估难以明确持续绒毛萎缩患者是否严格执行无麸质饮食。通过再次活检还可对患者进行分层,包括可以提前出院的低危患者及需要进一步提高治疗强度的重症患者等。
临床路径的实施确保了患者通过调整饮食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还可以为饮食干预对乳糜泻患者预后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并且跟踪随访有利于患者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改进。除非有更加有效可行的指标将其替代,否则应继续坚持临床路径以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