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美舒利的安全性被各大众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然后,该事件背后,却疑点重重,究竟是尼美舒利的安全性有问题?还是有人恶意炒作?
疑点一:来源蹊跷
在今年初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夺命退烧药”事件,源起于去年11月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当时,该论坛直指尼美舒利肝肾毒性大的问题并宣称,国外禁止给儿童使用,并推荐使用同类产品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据调查,卫计委医学会否认曾举行过该论坛,称完全不知道这场会议;而国家药监局也称他们对外的会议在去年10月底已全部结束,该“国际论坛”非他们举办。那么,这个“国际论坛”究竟是由何方高人组织?而所谓的国际,也只请了几个儿科医生,几个外国人匆匆过场拍照,就算“国际论坛”?
疑点二:找不到受害者和爆料人的资料
百度完“尼美舒利”前5页,居然找不到“尼美舒利”伤害的具体案例报道,也看不到原始报道文章,不知是不是被媒体们海量的跟进文章给淹没了,给人的感觉是媒体颇有点人云亦云的味道。
疑点三:专家意见/媒体意见互相“打架”
据媒体报道,上海儿童医院医务科科长方明俊说尼美舒利颗粒是临床常用儿童解热镇痛药,医院从未停止使用,“近年来上海从未收到过像国际上发生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和肝损害病例”。然而,和尼美舒利同类型的泰诺林等药物也有疲疹等不良反应报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认为,任何药品都有不良反应风险,“尼美舒利”与布洛芬、对乙酰胺基酚等同类药物相比,解热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应也相当。有说法说“尼美舒利”会导致肝中毒,但其实际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与其他同类解热镇痛相当。“这属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用药范围。”
既然也有权威专家认为没有理由对“尼美舒利”抱有特别的担忧,为什么媒体众口一词听信了“有害”说而非中立?
疑点四:不良反应由大众媒体披露?
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表示:“世界各国对药品使用的规定不尽相同,我国药监部门从未发布过尼美舒利的相关警示通知。”
佛山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暂未收到对尼美舒利下架的通知,截至17日,未收到该药品使用不良反应报告。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7日称,9年多来,全省疑似与尼美舒利有关的不良反应共133例,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胃肠道反应,暂未见儿童肝功能损害病例。
既然相关部门未见“尼美舒利儿童肝功能损害”,那么媒体肯定的结论从何而来?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