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 医学资源下载
2013-07-03 05:00
阅读:386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爱爱医资源网
[导读] 【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 医学资源下载 资源作者:jameswang 资源分类:医学 - 外科学 资源属性:文档 资源售价:1 爱医币 资源大小:0.07M 关注入数:1086
【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 医学资源下载
资源作者:
jameswang 资源分类:
医学 -
外科学 资源属性:
文档 资源售价:1 爱医币
资源大小:0.07M
关注入数:1086 人次
评论人数:0 人
下载人数:18人
上传日期:2011-11-24 09:51:53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doc】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 标准
I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