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诊疗知识库 > 什么是血流动力学的“**理论”?

什么是血流动力学的“**理论”?

2018-04-03 14:55 阅读:7813 来源:危重病医学主治医生600问 作者:南*雪 责任编辑:南山雪
[导读] 血流动力学的**理论是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循环功能进行支持性治疗的基础理论。
血流动力学的**理论是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循环功能进行支持性治疗的基础理论。

图6中EDV代表心窒舒张末容积,SV为每搏输出量。根据Starling定律,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每搏输出量也相应增加(曲线1)。

当心肌收缩力受损时,每搏输出量随舒张末容积的增加而增加的程度明显下降,曲线呈低平状态(曲线2)。在进行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时,将每次测量的数值在图中标记出的点称为心功能点,D点则是治疗的目标点。

如果初次测得病人的心功能点为A点,那么,应用心脏正性肌力药物和进行扩容治疗都可能使A点移向D点。如果首先应用心脏正性肌力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可以使曲线2移向曲线1,从而使A点沿虚线方向直接移向D点。另一种情况是首先进行扩容治疗,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如果心肌功能正常,A点会沿曲线1移向D点,这是临床上所期望获得的结果;如果心肌功能受损,A点则沿曲线2移向B点。这时再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心功能点则由B点移向D点。从A点不同的移动方向中可以看出,由A点到B点首先调整了心脏的前负荷,尽可能发挥了心脏自身的代偿作用,之后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使心功能点由B点移向D点,这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剂量明显少于由A点沿虚线移向D点所需的正性肌力药物的剂量,从而,正性肌力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明显减少。所以,A→B→D是将心功能点由A点移向D点的最佳选择。同理,如果病人的心功能点在C点将心功能点由C点移向D点的最佳选择是C→·B·D,而不应是由C点沿虚线直接到D点。
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心脏每搏输出量不足可能是由于或同时并存前负荷过多或前负荷不足,调整心脏前负荷是增加每搏输出量的首要治疗措施。只有在心脏处于自身最佳的做功状态后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一味地强调脱水或盲目地进行补液都同样带有片面性。这个理论就是血流动力学的**理论。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