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同于内地高考的香港“中学***考试”(DSE)近日发榜。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秘书长唐创时向媒体透露,2015年,香港有11名应届考生在4科核心科目和3科选修科考获最高分。11名优秀考生在发榜同日受访时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医科成为热门专业。
此前,内地各省市的高分考生们也陆续择定专业,医学赫然被贴上“冷门专业”标签,在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这引发了高素质医学人才难以为继的担忧。
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医生子女不愿学医,到了2011年,该数据已飙升至88%。内地各医学院校的招生情况显示,学医正逐渐变得冷门——在江苏,今年复旦大学医学院贴本一线录取,为344分(江苏高考总分480分),且未录满有缺额; 北京协和医学院分数线为344分,上海交大医学院分数线为352分。虽然录取分数并不能全面反应生源质量,但医学院校不再受优秀学生青睐,已是事实。
学医对求学者的要求很高,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生的待遇可观、社会地位也高。成为一名医生,是不少优秀学生的梦想。但在我国,各省高考前100名,主动选择学医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怕苦”,认为医学是长线专业,少则四五年,多则七八年,花费时间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医生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足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近年来,很多原来准备报考医学的学生,都在父母和亲朋的劝诫下打“退堂鼓”,理由很简单,就是医患关系太紧张,没必要冒这种职业风险。
医患**、矛盾加剧是事实,但不至于让医生变为“高危职业”,可是,接连不断关于医患冲突、病人殴打医生的报道,已经让医生这个职业蒙上阴影,这种背景下,考生不愿意选择学医,完全可以理解。
对于医学专业转冷,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名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就会坚定地按兴趣选择专业,而较少受外部环境影响。今年江苏理科头名选择学医后,被舆论认为是“爆冷”,而对这名学生来说,学医是自己多年的心愿。
另一方面,需要大学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允许学生在大学里再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毕竟,对一名高中生来说,要在高中毕业时确定自己从事一辈子的职业是很困难的,让他们进入大学,学习一两年之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需要以理性观念来看待目前的医患矛盾,不能把因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全部推给医生。假如今后选择医生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靠什么来提高医疗质量?有调查显示,有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8成被调查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做教师。当优秀人才都不愿意选择从教,我们孩子的教育又该交给谁?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和医生,都是优秀学生最向往的职业之一,我们社会把医生称为“白衣天使”,把教师视作“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可事实上,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可社会地位、职业吸引力却越来越低,这究竟是谁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