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6月29日傍晚,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谁也不曾想到,这“疲劳过度”最后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事实上,李晶是广州今年第二例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年轻医生。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最近几年,医生“过劳死”的新闻时常出现报端。当医生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过劳死”时,公众不但为之痛心,也为之惊愕——医生具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怎么会出现“过劳死”的悲剧呢?
医生群体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很浅显,那就是:现在医生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今年5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发布,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比劳动法规定的“每周不超过44小时”明显要高。李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的值班表显示:周一到周五,李晶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半值日班;周六早上8时到周日早上8时则是一个连续24小时的班,结束后还要用2个小时查房。
稍加梳理就可发现,“过劳死”的医生几乎都是大医院的名医,这显然与患者过度迷信大医院有关。现实中,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就是最好鲜明的阐释。患者重视自己的疾病,想得到最好的医疗保障,这无可厚非。可是很多常见病,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处理起来完全游刃有余。患者们大多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的医生不得不加班加点,过度劳累。
患者的偏执,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解决之道显然在于分级医疗。尽管国家为推动分级诊治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提高新农合与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但效果不太明显,一些患者还是改不了小病大医的习惯。这导致大医院的医生疲于应对,健康状况堪忧;而对患者来说,“看病难”的状况依旧无法缓解。
除此之外,医生健康“灯下黑”,还折射了医务人才的短缺。今年5月,湖北宜昌一名医生18个小时连续做了8台手术后,因劳累过度,右耳突发神经性耳聋丧失听力。连做8台手术,无疑与该院主刀医生数量不多有关。医生这一职业,应当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也应当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然而,受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生的形象被降低,学生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持续下滑。有调查显示:近八成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人才短缺,患者观念陈旧,都是影响医生健康的不良因素。医生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如果他们都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公众的健康何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