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5,又一个奇数年;全球乳腺癌治疗领域学者两年一次的聚会又如期而至。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圣加仑(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首次将举办地移往他处――奥地利维也纳。本次会议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135个国家和地区的乳腺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中国代表团共242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而且,在《St.Gallen乳腺癌国际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专家团中,继2011年**307医院的江泽飞教授和2013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邵志敏教授之后,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也加入成为其中一员,这样国际专家组的49名成员中包括了3位中国专家,而我国也成为在《共识》专家组中占据席位最多的亚洲国家(日本学者占据两个席位)。
江泽飞教授:我们稳步前行中
虽然这是**307医院江泽飞教授第3次坐上《共识》投票专家团专属座位上了,但用他的话说,“仍然有紧张和兴奋的感觉”.不过,“与第一次相比,紧张的感觉已经大大减轻,因为这次在专家团中,我们中国的专家已经增加到3人。”江教授总结了4点感触。
感触1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有目共睹。无论是在国际会议上还是在国际指南或共识的制订中,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我国学者对与当前乳腺癌诊治息息相关的研究数据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江教授认为,这也是作为《共识》专家组成员在台上投票时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成为《共识》投票专家团一员开始,他本人就积极参与了投票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强调和发言。“投票时脑海中会飞快闪现有关证据,甚至是研究缺陷,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发出自己的声音。”江教授如是说。“现在我国学者基本可以做到与国际同行共享国际合作和进步,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乳腺癌诊治热点。而且,我们的临床经验的确也不亚于国外。在《共识》专家组成员中出现3位专家的身影,也体现了我们综合实力的增强。”
感触2
这次会议涉及了当前癌症诊治中非常热门的两个词汇――大数据和精准医学。江教授指出,大数据跟现有临床试验数据其实是有些矛盾的。大型临床试验往往设计得非常严谨,入组患者年龄也都有明确规定。如果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治疗方案选择的入组对象是18——65岁的患者,那么问题就来了――68岁、72岁或75岁的患者怎么办?这很难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得出结论。所以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真的需要我们不断贡献更多的病例才有可能反应实际生活中患者的处理。
感触3
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前提,也是今后精准医学的发展方向。异质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群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精准医学就是希望达到精准的打击,但同时也要记住医生并不只是治“病”,更是治“患病之人”!以往所认为的一线、二线、三线的界限将有可能被打破:并非三线治疗药物就一定要等到一线、二线治疗失败后才能应用,对于某些患者,很可能通过基因测序就可提前使用,这对于不同个体的生存期将是利好的事情。同时,这可能对未来临床研究和临床策略都是一个极大挑战。
感触4
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之所以受到业内学者的青睐,离不开其带来的知识沉淀及哲学思维的贯穿。今年首次移师St.Gallen以外的城市,也是今年的一大特色。虽然会议地点有了“变革”,但会议本身的“传统”仍然不变。“也许未来有一天,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来到我们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吧!”江泽飞教授憧憬道。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