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试营业,得到网民的热议。其主打高端医疗服务牌,挂号费着实惊人,最高可达1200元。其主要目的是让医生可以拿到符合劳动价值的酬劳外,同时解决公立医院患者挂“专家号”难的问题。但是考虑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一半的医生为公立医院多点执业的专家时,人们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按理说,作为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创办的高端医疗机构,“存在即是合理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只要没有占用公共资源,其费用再高,哪怕只是办给“土豪”们就医看病的,也是市场行为。我们的医疗体系就是要“高端有需求,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
可问题偏偏在于,该中心人才团队50%来源于8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多点执业医师,显然占用了公共资源。依公众的朴素理解,鼓励公立医院的高水平医生多点执业,应走向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生看病,让基层患者能在当地享受专家门诊,最终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专家难。可是,私营、赢利性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有50%的医生资源竟来自8家公立三甲医院,让人不禁想问:好医生都去搞高端医疗服务,差点的留下来做低端、执业基层,普通患者的“看专家难”岂不依然如故?
也许,一个全新的高端医疗机构,要赢得市场认同,摆脱经营压力,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和时间。故有人推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初始阶段,可能需要医师带病人过去。但问题又出现了,能够带去的病人都是相信医生的患者,可是如何保证这些医生殖器得患者相信呢?过度医疗是否会出现?医生是否会被高端医疗的高额回报蒙蔽了内心?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同时,公立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于高端医疗机构,还会带来价值补偿的混乱。诊疗费是对医师技术服务价值的定价,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门诊诊疗费,基本上是公立三甲医院同级别医师的3~5倍,同一医师在不同地点执业,收费却不同,难道其医疗技术服务价值,会因诊疗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这本身就不合理。因此专家认为,在医师尚未摆脱体制内身份管理的情况下,把多点执业作为高端医疗的人才解决方案,不仅会带来程序上的麻烦,更会引发价值补偿的混乱。要充分实现医师价值,就应该放开公立医院对医师的垄断,让他们自由执业,由市场决定医生的价值。
所以,高端医疗服务应该“公私分明”,不宜占用公共资源。如果高端医疗服务“公私不分”,引起大范围效仿,那就更不利于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了。一位卫生系统的官员曾经说过:高端医疗可以是产业,但是,不应该由公立医院和**去办,**要做的是保证公平性和可及性。市场的归市场,**的归**,不可混淆。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