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本职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日常工作中,因人手紧缺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不得不***“搬运”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
“我是一名当班夜班急救人员,一晚上遇到1名体重超过100公斤的患者,将他抬上救护车已称得上吃力,如果一晚上遇到4个这样“重量级”的患者……”
昨天,记者和市急救中心城中分站夜班急救医生张瑜闲聊,他仿佛还没从前晚累得半死的节奏中完全走出来。一晚上接连遇到4名“重量级”患者虽然是极小概率的事,但急救人员的辛苦可见一斑。而且,急救医生注意到,现在老年人中肥胖患者比例增大,给急救带来的不便越来越突出。
张瑜首先回顾了接救第一名患者的经过。前晚7点多,市急救中心接到报警称,一名住在崇安区的男子在家中突然晕倒,城中分站的急救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患者的家中。来到患者家中,着实把急救员吓了一跳,躺在床上的患者很胖,家属称体重有120公斤。在家属的帮助下,这名肥胖患者被抬到了担架上,因为实在太沉,幸亏有家属的帮忙,才得以将患者送到医院。这趟任务执行完,3名急救员已累得气喘吁吁。
让张瑜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晚上他们竟破天荒地遇到4名这样肥胖的病人。在接到第二位肥胖患者时,大家都傻眼了,关键是身旁没有家属。3个人实在抬不动,就只能向调度求救,当时被派在附近的救护车也过来增援。张瑜说,他们也是万不得已才求救调度的,因为叫其他救护车产生的费用是不会让这位肥胖患者来承担的,其他来帮忙的同事纯属义务劳动,他们也觉得不太好意思。
而当接到第三位肥胖患者时,当时患者家属不太愿意帮忙抬担架,张瑜只能对患者家属说麻烦一起抬,否则3个人实在抬不动,患者家属才一起将患者抬到救护车上。
张瑜说,想想短短几个小时内,接连遇到3个肥胖患者,应该再也不会遇到了。可到了昨天凌晨2点多,一名肥胖患者在家里呕血,将这位患者送到医院后,张瑜和同事们累得几乎都快倒下了。“我们最怕遇到肥胖的老年患者了,因为现在不少老年人与子女分开住,常常是另一半拨打急救电话,老伴又没力气,不可能让老人帮忙。”
急救医生常扮演“搬运工”
去年12月30日,一名脑血栓病人家属拨打市120急救电话,称病人是位80多岁的“候鸟”老人。随后,值班医生扛着急救器械爬上了病人位于8楼的家中。在给病人量血压、测生命体征时,家属不耐烦地表示,急救人员应尽快把老人送到医院,而不是在家里“浪费时间”。对此,值班医生王永文只能向家属解释,120急救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在最短时间内稳定病人病情,以便将其安全送到医院,为病人争取更多时间等待救治。经过必要的检查和救助措施,急救组在病人家属的帮助下,最终还是将老人沿着楼梯抬到救护车上。
王永文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他们既当医生又当担架员。根据规定,急救医生职责负责对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并观察病人病情,护士职责负责管理医疗器械和仪器,司机则负责开车,保障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但因为人手不足,急救组所有人往往都要“***”搬运工。
据了解,海口120急救中心每天出车次数为60到70次,其中半数出车需要医护人员或司机承担抬担架的工作。工作中,每辆车配置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往往需要3个人全部出动,抬运病人。“海口许多老房子没有电梯,即便部分房子有电梯也往往因设置问题没办法进急救担架,所以医护人员不得不爬楼抬人。”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欧阳洁淼表示,急救中心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出诊对象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大都熟知自身病情,他们之所以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急救医护人员在许多时候完全成为抬担架的“搬运工”。
急救医生难招也难留
欧阳洁淼表示,由于急救医生的工作量大、作息时间不固定、工资待遇低等原因,愿意当急救医生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少,急救中心***非常困难。这样一来,救护车医务人员常常处于紧缺状态,现有救护车医务人员即便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仍不能满足急救需要。“怎么留住人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欧阳洁淼称。
海口市人民医院一位急救医生坦言,与同年进医院的同学相比,他多少感到有些失落,因为自身的诊疗业务发展落后了一大截。他的同学做了十多年临床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升了职,成了一名专家,而自己每天忙得则是重复劳动———从病人家门到医院大门的急救,包括心跳、血压、吸氧、心肺复苏老套路等,所以他很理解一些年轻急救医生的跳槽选择。
海口市统计信息网“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海口总人口已达200多万。根据相关规定,海口地区需要设置13-19个急救站点,配备相关人员200余人。但现在仅设有一个市级120急救中心及直属的6个急救站,配备的医护人员和司机才80多人,只能基本保障城区的急救任务。
医疗救护员可补人手缺口
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院前急救人员紧缺问题,《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提出将医疗救护员纳入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明确医疗救护员按照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书,上岗前经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可辅助医疗救护工作。
“国外一些国家的院前急救体系非常完善,每辆救护车都配有医疗救护员。而海口目前尚无专门的‘医疗救护员’。”欧阳洁淼说,其实一些助理执业医师往往因为不能***行医而转行,这部分资源如果能够纳入到院前急救体系里来,将起到很大作用。据了解,培训一支掌握基本技能的急救员队伍已成多方共识,将有助于急救医疗资源分配合理化。
为改善海南省医疗急救力量薄弱的现状,近年来,省内加大力度建设四级医疗紧急救援网络。随着49个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点建成,海南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大区域、市(县)、乡镇四级医疗急救网格。对于急救人员紧缺的现象,也正在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参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结合海南本地情况,对急救队伍建设进一步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