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官方:核酸结果全国互认,不得要求重复检测!

官方:核酸结果全国互认,不得要求重复检测!

2022-08-02 16:50 阅读:3792 来源:综合整理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多地核酸结果能“跨省”了!
多地核酸结果能“跨省”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


文件明确,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严禁以本地健康码未能查询、未在本地开展核酸检测等为由拒绝通行,拒绝群众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要求群众重复进行核酸检测。


7月30日凌晨,北京健康宝上线新功能,可以查询外省市核酸检测结果并上传至健康宝。如何进一步推进核酸检测结果互认,各地都在做哪些努力?


多地核酸结果实现“跨省,信息直接同步!


30日凌晨,北京健康宝进行了更新,新增了一个可以导入外地核酸检测结果入口。



据北京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人员介绍,检测机构必须把检测结果上传到国家平台,健康宝才能同步相关信息。“正常应该上传到国家卫健委,一般在国务院客户端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这两个微信小程序查询。”


在上海,“随申码”已经实现了“长三角地区核酸结果互认”,在江苏、浙江、安徽做核酸检测,结果也能随时同步至上海“随申码”。


上海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人员告诉光明网记者,虽然“随申码”尚未同步全国数据,但持有外省市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结果或者24小时内的核酸采样记录都可以在上海通行。


“乘坐飞机或高铁来(上海)的话,最好做一个核酸检测,如果可以看到核酸检测采样的记录,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为了避免出入受限,最好下车之后直接就近到采样点做核酸检测。”


广东的“粤康码”可以识别临近湖南省的核酸检测证明,辽宁省的“辽事通”、吉林省“吉祥码”则可以随时切换省内核酸检测数据库和全国数据库。


安徽六安当地社区承认外地核酸检测证明


光明网记者从安徽六安了解到,当地各社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接到的执行标准均是承认外地的核酸检测证明。


“核酸检测证明是到医疗机构做的,我们这边都承认的。我们按照上级指示执行,不会‘加码’,但也不能放松。”一名街道工作人员说。


在六安西高速下道口,疫情防控人员对过往车辆进行扫码核查,对于从中高风险区域回来的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车辆和人员并没有强制要求重新进行核酸检测,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安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劲松说:“如果是中高风险区的必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至于核酸证明是在哪个省份做的我们不管,但是必须要有证明,电子或纸质都行。”


加快落实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


不过仍有部分省市的健康码尚未更新,各地核酸结果互认还在推进中。


浙江省社科院智库首席专家杨建华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核酸检测的要求从严再从严,原因是防疫不能有闪失。他表示,全国核酸检测结果互认推广就是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需要各地不打折扣,加快落实。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重要性,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


群众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平台、各省份健康码,核酸检测机构或App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及群众持有的纸质核酸检测结果,凡在有效时间内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


严禁以本地健康码未能查询为由,拒绝通行、拒绝群众进入公共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不得要求群众重复进行核酸检测。各地区要立即行动,确保基层管理人员认真执行。


此次通知还明确指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对本通知发布后仍不互认、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要予以通报。


全国核酸互认真正落实医护人员工作减负任务


“核酸结果互认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一名核酸采样人员表示,他说:“各地核算结果不互认其实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复核酸的人数,有不少人排队核酸扫码,其实核酸在有效期内,但是一问,人家说出差、旅游需要,你也没办法不让人家做,耽误他们的时间也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相信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业内人士指出,要想让核酸热真正降温,就要提升民众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作用的认知。


核酸结果互认,从社会层面,节省了大家重复核酸的时间;从认知层面,减轻了民众对于没有核酸不能出门的焦虑。


对于核酸采样、检测的医护人员来说,降低了样本量,落实了减负政策,若全国落实,对于实现“将医护人员从核酸中解脱出来”的目标极具现实意义。


来 源 |  综合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