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经一期全肘关节置换后存在一定翻修风险,且在术后第一年开始逐年增加,研究认为一期全肘关节置换术后 25 年里近一半患者需要翻修。
一些学者认为一期全肘关节置换术后影响翻修的风险因素并未彻底获知。因此,尚需大样本队列研究以获术后翻修风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手术及相关影响因素会导致肘关节假体移植失败。本研究总结认为与翻修风险最密切的因素包括:年龄(小于 60 岁)、男性、首诊为创伤后关节炎和假体类型。
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 1145 例患者中 1299 侧全肘关节置换(双侧肘关节置换 154 例)。因肿瘤行肘关节置换术者采用定制式假体,除外非全肘关节置换患者。队列研究包括 1972 年——2001 年,304 例男性和 841 例女性,平均年龄 60 岁(16 岁——93 岁),随访至 2014 年 1 月,平均随访 8 年(1 年——37.2 年)。
观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患侧肘关节、体重、双侧肘关节、病因诊断。此外,还包括假体类型(交锁型和非交锁型)和是否联合水泥固定。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 COX 分析对翻修存在影响的危险因素进行整理。
所有患者中,316 例(24.3%)患者需要翻修。术后 5 年无翻修患者占 87.8%,术后 25 年降至 52.9%.患者年龄小于 60 岁,男性,BMI 增加,采用非交锁型假体和创伤后关节炎(区分类风湿性肘关节炎)均为影响翻修的风险因素。导致翻修失败的因素多因疾病诊断不同。
首诊为感染性肘关节炎,深部感染占翻修中的 31%,机械因素(假体松动,假体工艺缺陷及磨损)占 60%.创伤性肘关节炎中者比例分别为 18% 和 73%.40 年数据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为因感染性肘关节炎行肘关节置换的比例逐年下降,从 1972 年至 1981 年间超过 3/4 的患者降至 2002 年至 2011 年间不足 1/2 患者;而假体存活率却升至 66%.
本研究对影响全肘关节置换后相关翻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临床实际指导意义,提出假体发展方向,试图减低术后翻修率,尤其对创伤性和创伤后肘关节情况提出相应手术适应症。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