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宣布,将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社会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制度,以推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信用行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介绍,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已取得商务部核准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的国家资质,并将于近期开展相关工作。虽然对于评价的公允合理性仍存疑问,但聊胜于无。
信用评价将按国家统一规定分为“三等五级”,即分为a、b、c三等,下设aaa、aa、a、b、c五级。星级评审分为三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审议,并向社会正式公布。医疗机构将被授予相应的有效期为3年的信用和星级等级证书、标牌。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处长张涛表示,建立信用评价和服务能力评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失信机构的惩戒力度,打击虚假广告和骗医行为。
当前,看病首选公立医院仍是很多人的“共识”.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医院总数为28072个,其中民营医院为15090个。在数量上,民营医院已经实现了赶超,牢牢占据着医院总数的半壁江山,可是其号召力依然远远落后于公立医院。根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为10.3亿人次,其中9亿人次选择了公立医院。
近年来,一些民营医院虚假宣传、过度医疗、重复收费,甚至价格欺诈等乱象给整个行业抹了黑,以至于很多人一提起民营医院,就和“挨宰”联想到了一起。能否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成为发展民营医院的关键。
当医院的信用不再只有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将有正式的信用评级,自然值得期待。
尽管这一评级机制仅覆盖非公立医院,并不完整,同时也不意味着公立医院就有完美的信用记录,但相比公立医院,有着更大经营压力的非公立医院存在更大的信用风险。由非公立医院先吃信用评级这只螃蟹,尽管覆盖面有限,但终究聊胜于无。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操作层面如何尽量释放其功效。
首先,医院信用究竟由谁来评?虽然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已取得信用评价的国家资质,但由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来评级是否公允合理?这一协会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医疗机构的信用评级首先应当避免成为百度“竞价排名”的评级版。
此外,信用评级不应与实力评级混同。尤其是放在当下医疗资源分配存在极大不平衡的情形下,那些汇聚了更多医疗资源的大型医院存在天然优势,大医院在信用评级上占尽先机,也就不难预期。此外,“有效期3年”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对全国1.5万多家民营医院进行等级划分,是一门技术活。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过程中如何监督、透明,以及评完之后的公示、管理,每一点细节都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期待行业协会走好等级评价这一步,让民营医院更好地用信用和能力说话。